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延禁期不利小股東

港交所計劃延展禁止董事買賣股票的期限,引起爭議。目前董事不得在業續公布期一個月內買賣公司股票,為了防止董事以內幕消息買賣,港交所將期限提早到賬目截交日起生效。即是說,中期和全年業績加起來,董事有可能一年中有七個月皆不能買賣。計劃引起超過二百間上市公司聯名公開反對。

問題核心在於內幕資料,大股東因為涉及經營業務,他知道的財務狀況一定較公眾多,而且知道得較早,如果利用這個優勢在股市上買賣,對小股東並不公平。

延長董事買賣期限其實並不能有效制止內幕交易。原因是管理層並不是一年結兩次賬的,可以是每季,也可以是每個月,甚至是每個星期去結賬,只要管理層指令會計部同事去做就可以。於是管理層或大股東可以在年結之前一個月,知道公司財政年度的首十一個月的營運及財務情況,一樣可以根據這些資料進行買賣。

使用壓制的手段,被壓制者只會想盡辦法去迥避,制止內幕交易,較有效的方法是開放資訊,例如要求加快公布業績,本年的業績,要到明年四月才公布,時間實在相差太遠。

對於小股東,限制大股東買賣公司股票,實在弊多於利,因為這樣會令市場流通量下降,而且減低股價反映公司價值的效率。公司價值的影響因素,不限於內幕資料,可以與經濟和行業變化有關。早前,美國禁止投資者沽空金融類股份,以為可以穩定金融股股價,怎料期限一過,沽盤一次過爆發,金融類股份跌得更急,這是禁止買賣帶來的反效果。

事實上,很多時候,大股東都是逆市而行,例如最近的跌市,當那些所謂長線投資的基金紛紛拋售,反而有些大股東增持,這樣股價得以穩定,小股東亦有利。

時下的討論,都將大股東與小股東的關係敵對化,凡事對大股東有利的,都視為對小股東有害。事實上,大股東與小股東都是股東,他們的利益都很接近。沒有大股東也可以衍生其他問題,華爾街金融機構當中,很多沒有控制性股東,公司由受薪的管理層控制,CEO可以為自己的利益,用股東的資產豪賭。當然,如果小股東信不過大股東,與其與虎謀反,不如出售股份,投「不信任」票。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今天應該很溫暖

各國政府的救市方案所涉及的天文數字,令人感到麻木。早前一份美國雜誌刻意將數字以個位數顯示在封面上 - 4,000,000,000,000,對全球救市就4萬億美元。聽來數字十分震撼,不過,美國全國總負債是51萬億,就會發現,政府的救市力量,其實好有限。

美國政府以負債累累出名,不過相比以上總負債,國債8萬億,佔總負債不足六分之一;美國政府又以印銀紙見稱,不過,以流量貨幣加存款計算的貨幣供應(M2),亦約為8萬億。因此,面對龐大負債,政府的兩個重要救市板斧 -- 發債和印銀紙 -- 加起來的力量,只可能是杯水車薪。要妥善處理沉重的負債,美國始終要靠生產力。每年本地生產總值為13萬億,就是最可靠的還款能力。即使如此,美國也需要多年才可以減低負債。

中國被視為世界經濟衰退之中的一個重要火車頭,最近的經濟數據卻令人失望。工業生產倒退,雖然中國的官方統計數據不可靠,但最簡單直接的電力銷售也倒退,顯示國內的經濟活動形勢急轉直下,經過幾年寬鬆的銀行貸款政策,貸款資產質素良莠不齊,很難避免。錢易儲自然易洗,即使沒有因此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其產能過剩,也需要時間消化。

中國和美國經濟不好,香港亦不會好到哪裡。在金融服務業和貿易,難免受到衝擊,而且投資者也承受損失。不過,香港仍有良好的基礎渡過海嘯。香港擁有悠久的金融業歷史,見慣風浪,由1965年銀行擠提,到73年股災,到84年信心危機,到1997年, 2000年泡沫爆破。我們早已明白,股災風暴﹑金融海嘯﹑甚至金融核爆,冰河時期,無論字眼何等驚嚇,都是投資和經濟周期的一部份,而並非世界末日。雖然東亞銀行(23)曾經出現小型銀行擠提,但恐慌沒有擴散至其他銀行,說明普遍市民對本港金融體系的穩健性保持信心。

所謂見慣風浪而經得起考驗,對當時人來說,其實付出了沉重代價,不過,吊詭的是,如果不是當初付出沉重代價,到今日,後果更不堪設想。1998年美國聯儲局協調下,避免了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TCM)可能觸發的衍生工具災難。想不到避免災難只會造成更大的惡果。2007年,香港沒有出現1997年的瘋狂樓市和過度借貸,也是我們經一事,長一智的表現。

如果興衰是資本主義社會不能避免的事物,而香港這個小島又像大海上的孤舟般隨波逐流,我們可以做的,只有是好好裝備自己。雖然前景不明朗,香港有較充足的準備面對挑戰,從這個阿Q的角度看,今天 -- 聖誕前夕,應該很溫暖。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不是股神那杯茶

電池及汽車生產商比亞迪(1211)不像股神畢菲特那杯茶。幾十年以來,畢菲特的投資眾多,當中的股票特質,相信差異大於類同,不過就有關長期持有投資而言,畢菲特的投資有以下三個特質:

1. 強勁現金流 -- 理想的生意,是所需要投資的資金少少,但生意能產生的回報多多。畢菲特不喜歡投資資金要求巨大的基建及公立事業,而選擇投資資金要求較低的朱古力公司和報館。比亞迪的投資額一向十分巨大。至2000年有紀錄以來,投資總額為144億元人民幣,是同期營運現金流入的一倍半。除了2008年有少量現金流入之外,其餘七年,營運現金流入不能抵消投資現金流出,差額須由發行新股和向銀行舉債支持。當然,過去的大量投資可能為將來帶來更豐厚的回報,這個需要時間去證明,但從往績看,比亞迪還未證明自己是一盤本少利大的生意。

2. 具商譽 -- 可口可樂﹑迪士尼和美國運通都是國際知名的品牌,但比亞迪可不是,連內地也不為普羅大眾認識,相信商譽需要一段時間建立。

3. 投資者本人對業務有清楚的認識 -- 畢菲特投資的業務,要對其本質有相當的認識,否則寧願放棄考慮,因此他錯過了九十年代末期的科網熱潮,亦避過隨之而來的損失。比亞迪的主業是手提電話電線,不算新科技,但據聞畢菲特感興趣的,是比亞迪新發展的電動車,據知其科技,只有全球三間公司掌握,這個科技不只新,而且剛剛開始大量生產。技術上可能有專家解釋,但新技術始終需要市場口味和配套設施的配合。

雖然比亞迪不像畢菲特的那杯茶,投資技術多年來也非死胡同的一成不變。畢菲特早年亦曾偏離其師傅葛拉罕所定的價值投資法則 - 就是將無形資產計入公司價值中。今次入股比亞迪,畢菲特派其高徒David Sokol進行探訪和洽談,意味由他揹飛。這位盛傳是畢菲特接班人大熱,可能對價值投資法有最新的演繹。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我包底,你埋單

早前,有人提出效法台灣派發消費券,幸好香港沒有跟隨。不跟隨是正確的,因為香港經濟情況和台灣不同。台灣已經歷了多年經濟不景,國民黨新政府上場,沖喜一下是無可厚非。香港經濟還未到達台灣那個地步,最近電腦展人山人海,可見港人消費力仍強。雖然股票投資可能損手,以及擔心飯碗不保,但始終經過多年累積,底子厚了,借款也不像97年重。消費是好,不過,日勤認為面對不明前景,都是多儲點錢旁身為妙。

香港面對的問題,在於全球經濟信貸緊縮。流通量大的資產可即時沽售套現,所以股市首當其衝;樓市的購買力,也因為銀行收緊按揭貸款而萎縮。繼而受影響的,是企業貸款,而中小企業整體僱員眾多,倒閉可能導致大量失業,到經濟造成沉重打擊。面對經濟每況愈下,政府推出擔保措施是對症下藥。

政府估計,措施到2010年見效。日勤相信,觀乎政府出手之闊綽--1,000億元相等於匯豐在香港商業貸款總額的一半--措施兩年見效不出奇。不過,如果政府的眼光只限於兩年時間,未免太過短視。

措施會導致道德風險問題。銀行因為有了政府做擔保人,審批貸款時莽顧企業的還款能力,最後得來一大埋壞賬,要納稅人代為清理。美國次按危機,就是因為政府「好心」擔保大量置業貸款,引發嚴重道德風險所致,前車可鑑。

特首包底,你埋單。庫房的錢來自納稅人,說政府救市,不如說納稅人救市。貸款擔保加上另外的政府職位增加,將加重納稅人的負擔。

政府常說,支持企業,又說增加職位,表面看沒甚麼不妥。不過,魔鬼在細節,究竟支持那種企業,創造那一類職位呢?一直以來,市場較政府懂得回答這兩個問題。

98年政府入市買股票,為當時任職財政司的曾蔭權帶來了美好回憶。十年後他再出招救市,金額略低於當年的1,180億元,其姿態之審慎,見心思。不過,當年推出政策同時,訂好徹退部署--分階段沽出股票--至為周詳。今次救市,也應該有徹退部署,以免泥足深陷。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美孚遊記

在一個百無聊賴的周日,日勤到美孚新邨半日遊,在花園平台上走過一幢又一幢雅緻而樸實的舊式洋樓,路上遇面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街坊,也有帶著小孩子踩單車的少婦。平台開了間舒適堡,讓優閒一族可以享受健身之樂,那些供樓期滿,卸下重擔後的優悠生活,可想而知。

美孚新邨見證著幾十年前,港人大舉離開破爛的唐樓和木屋,遷入洋樓的歷史,人們住屋環境因大型屋苑建設及交通配套,得以顯著改善。此外,美孚也見證著樓市起飛,人們撥出每月收入的一大部份,用來供樓。美國在前兩年樓市高峰期間,美國人的房屋開支,佔收入不足三分一。在香港,此比例是長期標準,旺市時比例更高,對不少人來說,磚頭確實具有一份無可取代的安全感。

五六十年代大批新移民來港,這批新移民和他們下一代,經過多年的努力,很多已供滿了樓。只要再下一代再多供一間,三代人都擁有自己的物業。到時,港人所累積的財富便十分充裕。假設香港人口沒有大變,而財富代代相傳,到了第四代,大概已無須為「上車」煩惱,可以多點時間上健身室和帶孩子踏單車吧。當然,今日的新移民,還須繼續努力。

今日,樓市再難出現可帶來長升長有的結構性改變,未來的樓市,相信會依循經濟週期而起伏。1997年高峰期過後,樓市調整期長達6年。2003年見底復甦,升市又維持了5年。市場變化不可能像日落日出一樣規律有序,可是,事實上,期間即使經歷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沙士疫症,樓市一樣跌幾年又升幾年,2008年,跌市才剛剛開始。

樓市與失業率息息相關。失業率升,樓價便跌,反之亦然。失業率見頂回落,樓價便見底回升,歷來如是。以往的經濟衰退,失業率為6%至8%,現時香港失業率僅3.5%,並有跡象繼續上升。黃昏將至,跟一位地產經紀交談,得知新邨叫價,每尺3,200元,日勤道別說改天再來。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