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木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木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木石出書



《財經拆局2》被雜誌《讀書好》選為100本好書之一。

「它﹝《財》﹞用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做題材,真正目的是挑戰傳統智慧,讀者讀完後發現原來問題並不簡單。投資世界充斥着謬誤、矛盾、陋習,萬變不離其永恆的混沌,為《財經拆局》帶來源源不的題材。」─《財》編審蔡東豪

上書局出版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中鋁盈警的啟示

外遊歸來,這三周的恒生指數雖然變動不大,只輕微下跌了二千點,但各類股份尤其是中資股的變化卻相當大。當中,中國鋁業的盈利預警最受關注,有一定代表意義。

上周五,中鋁(2600)發盈警,指出預計08年上半年的盈利將會較上年同期減少五成以上。業績倒退的原因,有一次性的雪災,亦有持續影響中鋁的燃料成本上漲等因素。受消息影響,股價在兩個交易日下跌了超過一成。然而,中鋁發盈警其實不是新聞。事實上,有些投行早前已指出中鋁面對的困難,木石再事後孔明,只會浪費時間。只是木石想指出,中鋁發盈警的背後意義相當重要,值得大家思考。

中鋁是行業老大,壟斷了國內的鋁業。從鋁礦土到氧化鋁以至成品鋁,都能一手包辦。理論上,它是各類工業的供應商,屬於相當上游的行業,應較其他工業用戶擁有更大的議價能力。但實際上,隨著煤及電價的上升,強如中鋁的,也受如此大影響,其他同樣是耗電大戶的水泥業及其他原材料行業,盈利前景實在令人擔心。

不利政策成拋售藉口

上游的壟斷行業受波及,下游的各類工業相信亦不會好過。若果這些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慢慢將成品加價,以減輕成本壓力,那原本已傷痕纍纍的工業用戶,將會百上加斤,盈利受壓不在話下,更重要的,由於各行各業都要面對這些成本上漲,只有少數能加價的行業能倖免於難,對於整個經濟而言,企業盈利下跌意味經濟的動力下降,影響不能忽視。

大家可能以為,只要買入那些最上游的行業如石油及煤公司,盈利及股價便有保障,然而,這可能是美麗的誤會。觀乎中央政府已出籠的政策如暴利稅及限制煤加價空間等,可以想像,中央政府是不會坐視,讓油及煤公司獨享通脹的利潤。以現時煤股的估值,任何突如其來的不利政策,都將成為拋售藉口。

翻來覆去,都是通脹的問題。現在已不是大家之前討論的食物通脹這般簡單,隨著電價及成品油價的上漲,全面性的通脹隨時一觸即發,更重要的,通脹的負面影響已慢慢反映在各企業上,以各分析員的盈利預期來看,市場還未反映這潛在的負面因素,萬一真如木石所言,各企業盈利將受打擊,大市估值向下的壓力非同小可。

隨時離場係散戶優勢

讀到這兒,大家可能又指摘木石過淡。由本欄開始至今,木石14篇文章中,凡與股市有關的,大都看淡,想來有點過份......只是基礎因素正逐漸轉壞而市場又不盡反映,怎能唱好?木石天生樂觀,深信股票而不是房地產,才是長線最賺錢的投資工具。然而,食有時、睡有時,大家又不是「芬佬」,何須在大勢向下時急於下注?弄不清可以離場,這是散戶的優勢。跟做人一樣,要想在股市長存,便得弄清自己身處位置......

寫作是有趣的,無奈木石即將履薪的投行要木石避嫌,暫停寫作以免利益衝突。木石還未「搵夠上岸」,興趣與金錢,木石選了後者......在此多謝編輯及讀者這幾個月來的支持,後會有期!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好消息出貨?

醞釀多年的內地電訊業重組,終得到較明朗發展。根據最新公佈,過往由中電信(728)及網通(906)經營的固網業務,將會和聯通(762)的移動網絡合併。除中移動(941)這流動電話業務老大外,將來中國電訊業將會變為鼎足而立格局,即中移動、新聯通及新電信。

完成重組合併後,網通將成為聯通全資附屬公司,並在交易所除牌。新聯通將擁有原聯通GSM這賺錢的流動網絡及網通的固網業務。新電信則擁有原中電信龐大的固網業務,及原聯通長期虧本的CDMA網絡。唯一不會改變的是中移動。理論上,新聯通及新電信將名正言順地與中移動一較高下,爭奪移動電話業務的市場。

霸主地位難動搖

大家最關心的,是重組後他們的股價表現。不過,市場看法相當分歧,有說新聯通將長期虧本的CDMA網絡脫手,從此盈利前景變得明朗;有說中移動霸主地位將被新出籠的政策針對,令毛利率受壓,以至影響盈利增長;有的更說,整個市場的盈利將受波及,意即每間公司都受到負面影響。

誰對誰錯?木石沒有定論。然而木石想指出,中移動的霸王地位並不是三幾個政策可動搖。合併後的新電信,雖由強人王曉初領導,但他背負的是業務增長呆滯的固網業務,及需投入大量資源才可提升盈利的 CDMA網絡。王曉初指出,CDMA業務望能於3年內達到1億用戶,暗示從09年起,每月上客人數要達150萬,相對現時30萬的月上客量,木石對此進取目標存疑。

新聯通亦面對固網業務呆滯的問題。更糟的是,與新電信一樣,固網業務貢獻絕大部份的盈利,換句話說,就算新聯通的GSM業務有所增長,對整間新聯通的盈利增長亦不會明顯。更何況,木石怎也想不通,何解合併後的新聯通GSM業務,能突然「升班」,與中移動較量。難道網通的固網能與聯通的GSM網絡產生協同效應?

下跌因素漸浮現

論GSM網絡質素、覆蓋範圍及售後服務,中移動有絕對優勢,客戶慣性消費只會令中移動強者越強。就算計及3G開發成本,中移動基本因素依然看高三線。

不過,基本因素沒有大變,不代表中移動現價抵買,現時中移動大約以172008PE作交易,相對0406年的1315倍平均PE,現價是否特別吸引?見仁見智。只是之前大家未及想到,能令內地電訊業下跌的原因或藉口,已慢慢浮現,究竟這會否觸發整個電訊業估值向下,大家走著瞧吧!
(編按:木石因事外遊,未來兩星期將會暫停出文,六月下旬再見。)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非一般財長

與一匡相交多年,方知這個「政治人」原來情迷索羅斯......既然政治人可以講大炒家,木石也來湊湊熱鬧,為大家介紹一位重量級政治家魯賓(Robert Rubin)。

魯賓是克林頓時期的財長,被譽為美國史上其中一位最出色財長。從9399年,魯賓主導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和財政部,由強美元政策到控制國家空前債務至推動自由貿易,帶領美國成功避過墨西哥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及俄羅斯債務危機。任內,美國經歷了史上最長的經濟增長期,及數十年來最低的失業率。

游走於政商界的全才

魯賓對美國經濟有多大貢獻?亦或只是時勢造英雄,歷史學家自有定論,不需在此多辯。木石想指出的,是魯賓一生傳奇,在短短數十年內,竟能在不同行業領域,均做得出色。

未有閱讀過魯賓自傳《In An Uncertain World》的讀者,可能以為他只是一名在高盛工作的炒家。其實,套利炒賣只是魯賓於高盛的早期工作,未加入高盛前,魯賓是一名律師,經過律師及炒賣等工作後,在高盛中後期,他已晉身管理層,在高盛工作26年,由投資部門的助理升至集團聯席主席。最後被克林頓邀請從公。

輕描淡寫的覆歷簡介,大家未必知道他的厲害之處。然而,若細心觀察,魯賓不但能游走於政商界,工作範疇更涉及專業、投資及管理,堪稱全才﹗

律師會計師等所以稱為專業,由於他們專注一個領域,懂得一些外界不知的學識。相反,成功的炒家,無不對各行各業有所理解,明白政經時事。不過,炒家普遍離群,這恰恰與管理工作相反,管理層要做的,正是鼓動周邊同事,統籌各部門,向公司目標進發。至於從公,則與商界更風馬牛不相及。商界講的是盈利、效率,目標簡單清晰。從政講平衡、公信力,重協商,不單止效率,從政的目標往往多元化。

盡吸四方知識

如何在看似類同,但實際工作性質大相徑庭(甚至矛盾)的領域皆表現出色?性格(及能力)分裂固然重要,但歸根究柢,正如魯賓所言,能掌握各家決竅都拜早年於哈佛耶魯大學時,對歷史、哲學、經濟、政治等思想性及跨領域的學科有深刻認識,這些軟性知識令他變成一顆海綿,吸收四方八面的硬知識,面對不同性質的工作,都得心應手。

魯賓在學時,與不同的同學切磋,思想上互相衝擊,建立了一套清晰的世界觀,對於我等「土炮」港大仔,只有乾羨慕的份兒。香港人即食文化太甚,連讀書也一窩蜂報讀工商管理,真正能廣闊視野的學科反而無人問津,學子們、各院校及政府,是不是時候該停一停,作個徹底檢討。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重整旗鼓 重新上路

投資市場潮起潮落,管理層一個錯誤決定,輕則影響中短期股價表現,重則涉及公司存續、控股權易手。就好似鴻興印刷(450),該公司上周宣佈,配股與私募基金CVC,完成配股後,任氏家族的控股地位將被CVC所取代,僅為第二大股東。

鴻興印刷在印刷行業具領導地位,公司在92年上市,主要從事彩盒印刷和瓦通紙箱的印製,是香港上市印刷商中,盈利最多的公司。然而,何解一間如此良好的公司,大股東竟需以控股地位來換取私募基金的資金?

借錢擴產成罪魁禍首

與眾多工業股一樣,原材料價格上升對鴻興的營運造成極大的挑戰。面對如斯情況,工廠通常只能有三條路可行,一是關門大吉,二是提升產品檔次並加價以抵銷成本壓力,三是擴大產能,降低平均成本以維持競爭力。鴻興選擇了第三條路,亦是最多本地上市公司所採取的手法──擴產。

本來資金充裕,擴產亦不是問題。不過,鴻興大幅擴產的0506年,正是各類成本急升的時期,毛利率下滑,造成原本新工廠的回本期大幅拖長。而且,新業務的開拓,亦需要更多的營運資金。戰線拉長,令本來充裕的資金變得緊絀(由淨現金1億至2億變為淨負債3億至4億),在左支右絀的情況下,公司於06年發行可換股債集資,本來如能以換股價6.76元成功換股,鴻興的財政狀況可立刻轉好,可惜事與願違,股價長期低於換股價,未能發行股票集資。

可換股債未能換股,意味公司需要在3年後還清7.5億的借款(未計利息)。最糟的是,鴻興的盈利及毛利率持續下滑,一沉百踩,股價由5元跌了差不多一半,於工業股低迷的境況下,集資已變得非常困難,就是在這一環境下,大股東才被迫成為第二大股東,集資以換取公司資金。

捨大股東位保公司營運

面對大股東地位與公司資金的取捨,任氏選擇了後者,並繼續帶領公司接受挑戰,勇氣可嘉。鴻興擁有強大的生產規模,生產技術亦領先同行,客戶網相當廣泛。集資過後,公司能完全還清銀行債務及贖回可換股債,應無後顧之憂。最重要的,管理層誠實可靠。木石多年與任總會面,他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並解釋公司如何將問題逐一解決,事後看來,全部兌現,只是市場環境實在比想像中還要差!

然而,正如木石所言,鴻興根基穩健,公司剛贖回可換股債及開始減債,管理層可以集中精神,解決公司餘下的營運問題。任總,是時候重整旗鼓,重新上路,帶領股東再創高峰。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價值投資原教旨主義

對於眾多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信徒,林行止上周對資本主義的反思,可謂當頭棒喝。經歷過左傾及文革的一輩,可能一輩子都痛恨社會主義、認為共產政權只會破壞經濟發展。相反,在香港經歷了黃金30年的,自是資本主義的追隨者,深信自由市場萬試萬靈。然而,正如我的老友一匡所言,綜觀過去百多年的世界史,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互相交替,當一種主義的陋弊被那一代人厭惡,另一種主義便興起,周而復始。

盲目追隨易失方向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好處壞處,已被討論了超過100年,不需在此多講。只是木石想指出的,世上一切的主義,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人類福祉,換句話說,這些主義都只是工具,不是目的。盲目地追隨其中一方,只會令自己視野狹窄,迷失方向。

政治經濟如是,投資亦是同一道理。當今世上,由於股神畢菲特因價值投資而成為全球首富,價值投資被捧為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彷彿整個市場運作都以價值為基礎,然而,事實真的如此?

價值投資的原理,認為每盤生意都有它自己應有的價值。就好似一間茶餐廳,如你知道它值200萬元,便不會以50萬元放盤,同一道理,如你明知該股值10元,亦不會以2元沽出。投資股票就跟投資於一盤生意一樣,只是股票於每個交易日都有一個價,如果茶餐廳亦是上市公司,它亦會有一個價,股票市場有趣之處,在於這個價波動不停。雖然茶餐廳只值200萬元,但於股票市場,茶餐廳的價錢卻可以由50萬升至1000萬,聰明的價值投資者便會於50萬元買入該茶餐廳並在高於200萬元時沽出。


廣闊胸襟不再迷信

理論如此,實際的情況卻可以很復雜。就以廣船國際(317)為例,造船廠的定單一向十分透明,亦即是說,船廠的盈利可預測性亦很高,理論上應該很容易判別它的價值,但它的股價卻如過山車般,該股自06年初於1.5元開始上升,於最高時達68.5元,升了44倍,然後又於半年內跌回14元,究竟1.5、6814元才是合理價值?木石不是造船廠的專家,不想在此獻醜。木石只想指出,價值投資只能大概算出一個合理價,實際股價可以較合理價偏高(或低)、大為偏高、極度偏高以至瘋狂地偏高,股價不合理的時間亦可以經年累月,背後的原因,自不是單憑價值投資所能解釋。

與政治經濟一樣,投資從來都不是自然科學般計數便可以。價值投資倚重的盈利,極其量只是眾多變數之一,其他如投資者情緒、資金流向以及趨勢的方向等都同樣重要。

「不是價值投資,便等於投機」,若大家對投資的定義是那麼窄,便如索羅斯所指,盲目信奉市場的「市場原教旨主義」信徒般,犯了極大錯誤。廣闊胸襟,不要再迷信「價值投資原教旨主義」。

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為內地行業把脈

上星期文章一出,木石立即被冠以「大淡友」稱號。其實,好友淡友,稱呼而已。臨場實戰,最重要是對數字麻木,永遠保持清醒,及弄清自己身處位置。恆指4個多月下跌了差不多35%,稍為理性的,都能判斷出反彈將至,只是木石不明白,市場人士總是善忘,指數沒錯是反彈了,但基本面又有否轉變?

合理價不是絕對的

有價值投資者跟木石講,只需專注盈利及合理價,管它牛與熊。先旨聲明,木石相當尊重價值投資,但何謂合理價?合理價就是盈利乘以一個倍數,這可以是市盈率、市賬率等,不過很多時,合理價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04、05年,國壽合理價可以是兩倍市賬率,今時今日,因為各類股的估值都很高,4倍市賬率又可以是合理價。今天合理的4倍市賬率又會不會回到兩倍才算合理?大家可能認為木石天真,05年跟08年相差太遠,估值沒可能回到過去水平。木石不知道誰對誰錯,只知股市波動,從來沒有合理價,實際股價不是偏高就是偏低。始終,時機的捕捉與趨勢的判斷才是最重要。

趨勢與基本面互為緊扣,趁市場「回暖」之際,就讓木石為內地各行各業「把一把脈」吧!

金融業是經濟骨幹,亦是最多人投資的行業,最受關注。國壽公佈業績,由於投資收入大減,盈利大幅倒退。A股是在07年第二及三季發力上升,換句話說,07年第二及三季的業績才是最輝煌的,以現時A股情況,國壽在08年的投資收入仍會大減,盈利倒退不言而喻。國壽如是,其他保險股亦相差不遠。

至於銀行,現時市場仍然為第一季的業績慶祝,不過,第一季的貸款限額是全年的35%,其後三季增幅放緩已是意料中事,況且,由於07年第二及三季的基數較大,非利息收入如證券買賣收入亦會於未來放緩,如果美國經濟放緩及內地高通脹持續,信貸撥備會否上升仍是未知數,盈利前景未必如坊間現時所想般理想。

能源商品股未容樂觀

能源商品是H股的另一支柱,情況亦不能樂觀。現時大陸政府的重點是對抗通脹,因此,下游行業如電力及石化的加價空間將非常有限,盈利前景可想而知。石油方面,暴利稅的實施限制了油公司的盈利增長(已假設油價上升),萬一油價向下,單憑開採量上升,並不足以帶動盈利增長。股神畢菲特願意以12元沽出中石油,大家又有何想法?至於其他商品,木石只知道美國鋁業這行內老大亦以17元沽出中鋁。本來,盈利前景看好的有水泥、鋼及煤股,但它們的估值可能已反映了美好前景。

一方之得,卻是另一方之失。鋼及能源價格上升,已開始侵蝕各類工業股的盈利,連最為看好的重工股亦受壓,其他工業股的表現不能樂觀。有沒有行業不太受美國經濟放緩及高通脹影響的?零售股是也,但零售股規模小、市值細,對大市起不到作用。

木石不是在此危言聳聽,做大淡友。簡要地分析各主要行業情況,無非是想讓讀者明白,指數上升並不等於基本面已轉好,將兩者混為一談,很容易迷失方向。現時市場對中資股尤其金融股的期望仍然相當高,(從市場估計國壽08年盈利只跌13%可見),萬一事與願違,單是估值向下的壓力,指數恐怕不能維持在現時水平。至於實際部署,大家各自發揮吧!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熊市完結?言之尚早

不知不覺,筆論天下已寫了超過30篇文章。心水清的讀者應察覺,本欄從未評論過大市走勢或提供個股分析。既然本欄的目標是將政經投資共冶一爐,何解在股市評論方面至今仍空無一文?其實,在開欄之初,我們三位筆者有感於香港的即食文化,雖然明知股票分析等之類的「畀tips」分析,能立即提高收視率,但仍堅持不投懷送抱,目的無非是想讓我們的文章,去吸引一群不需tips仍會閱讀的具質素讀者。看見網上的提問越來越有深度,我們的努力,看來並沒有白費。

言歸正傳,瑞銀陸東早前發表報告,指出香港經濟並沒有出現過度借貸,所以香港的企業普盈利質素良好,而指的合理值應是26800點。在指從低位反彈了4000多點後,牛來熊去之聲不絕於耳,然而,這又是否另一次的狼來了?

經濟起跌週而復始

對於瑞銀的觀點,木石部份同意。無論從外貿、內部投資、消費及借貸,現時香港經濟仍與97年及81年見頂時的情況相去甚遠。事實上,翻查過去40多年的資料,香港經濟在戰後主要經歷了3次盛衰循環,它們分別是195064年、196881年、198597年,在這3個時期裡,香港經濟穩步向上、百業興旺、資產(包括物業和股票)價格上升,然後經過一段高速的增長後,最後在一片瘋狂的炒賣下結束繁榮,進入衰退,週而復始。

雖然每個擴張週期的主題都不一樣,但時間上,它們都介乎1214年。觀乎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在有限房屋供應的前提下,曾特首的高地價政策將令樓價易升難跌。如再配合剛才提及的外貿與內部投資,本港經濟的擴張相信還只是在中段。

不過,經濟持續擴張並不等如股市只升不跌。歷史證明,就算在8597年的黃金歲月裡,港股也經歷了87股災及93年的熊市。

93年熊市的啟示

始終,香港經濟及股市是高度外向型,要了解全局的發展,便要明白中美經濟的去向。中國經濟現面對的問題是高通脹,大家不要看輕中國政府撲滅通脹的決心。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每次重大的社會政治危機(如六四事件及94年宏觀調控)都是與高通脹有關。現時食品價格此起彼落,萬一通脹不跌反升,以中國政府矯枉過正的特性,中國經濟確實有可能因宏調力度過大而急剎車。至於美國方面,就更令人憂心,木石之前分析目爾斯登倒閉時講過,它之所以出事,與高槓桿運作有關。其實,美國各投行及銀行的槓桿比率亦很高,如果次按衍生出的壞賬如世銀所講繼續惡化,單是槓桿比率下降所帶來的信貸收縮,便足以拖跨美國經濟。

不知巧合與否,現時港股的情況與93年相近,香港基調良好,中國又面對另一次的高通脹,而美國則同樣經歷信貸收縮。若歷史有參考價值,港股就不會如坊間所言,能於4個月內便完成熊市。(篇幅所限,木石未來再跟大家分析港股估值問題)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I kill you later 舊酒新瓶

投資市場往往存在很多難以理解的東西。就以認股證為例,它其實與期權屬同一科,但論投資靈活性,它不能被沽空兼同時受制於莊家們出價,形成某些認股證存在不同溢價,致使很多投資者都有「估中亦冇獎」的經驗。相對而言,期權並沒該等限制,但在香港,認股證的交投卻反而比期權要多。

提起期權市場,大家可能會感陌生,認為這個投資工具涉及沽空而太過複雜,只適合大戶參與。事實當然並非如此,期權的策略包羅萬有,期權的參與者既能模仿認股證發行商發行股證,又能投機單邊市、牛皮市、先升後跌或牛皮一陣後再升等。只要能想得出的市況,期權都能部署。最重要的,很多所謂創新的投資工具,其實都是由期權演化出來。明白了期權的運作,對其他衍生工具和結構產品的掌握亦會較易。

未認清已損手

好似過去一年,私人銀行界大為流行的Accumulator(又稱I kill you later),其運作便類似期權。可憐的是,那些Acc的投資者連自己買甚麼亦未能弄清,便已輸得傷痕累累。

其實,Acc就等於一張合約,能讓投資者於指定時間(通常為一年)內,每日以低於合約訂明當天的收市價來買入指定數目的股票。該合約更會訂明,若股價其後升穿一個百分比,合約便會作廢。同時,若股價跌穿指定買入價,投資者便要買入雙倍數量的股票,直至合約完為止。以國壽為例,假設國壽股價是50元,一張Accumulator合約就會類似如下所列──

期限:一年
行使價:80%現價,即40
合約作廢價:105%現價,即52.5元(股價若在任何一個交易日高於此價,合約便作廢)
每日於行使價購買的股票數目:500股(如股價在行使價之上),1000股(如股價在行使價之下)

看到這兒,心水清的讀者應察覺到,Acc是銀行那些火箭專家舊酒新瓶,將認沽期權或ELN重新包裝的傑作,實際運作上,Accumulator類似沽空認沽期權,在最理想情況下,股價在合約訂明後一直牛皮,投資者便能收取最多的期權金,但歸根究底,這都是一個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的遊戲。理論上,這張Accumulator的最大回報是等於($52.5-$40)x 500股 x 247日=$1,543,750。而最大的風險,則等於($40-$0)x 1000股 x 247日= $9,880,000

先求知再投資

若然能正確認識Acc,它亦不是甚麼可怕東西,只不過是類似沽空認沽期權的投資工具。情況就似各投資銀行發行認沽證,只要以正股或其他衍生工具作適當對沖,減低股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從而賺取時間溢價,Acc亦可以是一有賺頭的投資工具。可惜,投資者往往一廂情願,賭市場單邊向上,結果事與願違,便將投行描繪成吸血彊屍,不理客戶死活。這種做法,既對投行不盡公平,亦對事件發展於事年補。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來香港集資吧,平保!

一個集資計劃,弄得滿城風雨。當中既反映內地股民的不理智,亦凸顯了香港股市對大陸的重要性。

事緣中國平安保險在年初於A股市場拋出千億融資計劃,該配股規模之大,固然破A股有史以來的紀錄,就連各方的反應,亦是史無前例的「踴躍」。自平保融資方案曝光,各大小傳媒及股民為之嘩然,紛紛指摘平保就是跌市的元凶,網上留言區的聲討更無日無之。就連中證監亦開腔,指出「再融資絕不應是惡意圈錢行為......要慎重考慮投資者的利益」。

其實,甚麼是投資者利益?在香港股市打滾多年,木石從未聽過匯豐有責任要照顧長實股東的利益。同一道理,何解平保要考慮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平保只有責任為平保股東謀福利。若然平保預期股市將崩盤,它更有理由於股價暢旺之時集資,以備日後收購或擴展業務之用。

越保護越愚昧

大陸既然要堅決開放改革,大陸股市那種不倫不類的運作便需要修正。股票市場之所以發達,在於它提供一個可融資的平台,政府只需要確保各參與者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競技,不需干預甚麼行業公司需要融資,更無必要營造一個只賺不蝕的市場,處處照顧投資者回報。事實上,在市場機制正常運作下,若然沒有人願意買平保的股票,那它的集資自然會泡湯。集資成功與否,市場自有決定,根本犯不著政府操心。其實,在投資市場內,政府應做的是投資者教育,而不是左一句照顧廣大民眾利益,右一句顧及市場承受能力,這些「教條」只會加深道德危機(Moral Hazard),即投資者會以為政府會救市而罔顧風險地投資。木石在此大不諱地講,內地股民跟世界其他股民一樣,都需要經歷一次非常慘烈的洗禮,才會步上康莊大道。香港股市要不是經歷了七三年的大股災,往後也不會高速地發展起來。政府越強行保護,只會令民智越封閉。人總要在風浪中成長,在股海亦然,中國政府成熟點吧,不要盲目救市!

時機決定一切

集資講求時機,平保的融資一波三折,以內地現時低迷的投資情緒,相信融資方案胎死腹中的機會很大。若然時光倒流,整個集資活動是發生在香港,平保又何須耗費那麼多時間心機。在香港,一通電話,十五分鐘內,精通企業融資的銀行家、會計師及律師便能為閣下效勞,以中國保險這性感行業而言,憑各投資銀行的廣泛客戶網絡,千億的融資額又算得上甚麼。時機決定一切,來香港集資吧,平保!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向高手取經

上篇文章刊出後,友好跟筆者開了個玩笑,說「對沖基金不是魔鬼」的立場,會否與木石的職業有關......其實,對沖基金絕大部份的客戶都是機構投資者,他們的投資動輒也有十數「球」美元,木石犯不著那麼費神,在此引誘各位投資對沖基金。況且,對沖基金數以千計,相信亦很難跟木石有關的對沖基金扯上關係。

言歸正傳,上星期筆者只提及各類對沖基金的回報與風險,大家或有疑問,何解這些基金回報能如此穩定地增長,莫非他們是超人?當然不是。對沖基金投資,大體可分為方向性和非方向性兩類。方向性投資涉及看好看淡,依賴基金經理的判斷,理論上較為主觀。至於非方向性投資,主要涉及套利,由於與市場的關係較少,風險亦較低。篇幅所限,木石將集中討論後者。

用CB 沽空作無風險交易

可換股債券(CB)的發行為對沖基金製造無風險套利的機會。舉例,假設某公司CB的換股價是10元及以11作兌換比率,若該公司的股價隨後由9元升上10元時(即換股價),該CB的投資者便可於10元沽空同等份量的正股以套利。在沽空後,如股價繼續攀升,由於他仍持有該公司的CB,那CB將會被兌換成正股以贖回沽空了的股份,換句話說,投資者仍能穩收該CB的利息。相反,若股價在沽空後大跌,投資者不單只能收取該CB的利息,還因可放棄CB中兌換股票的權利,故能在沽空中獲利。

專門從事這類套利的基金稱為可換股套利基金。當然,具體運作會複雜很多,但總體都是買入CB或仿CB的工具,然後沽空正股以套利。明乎此,有些公司的股價,在發行CB後無緣無故便下跌,當中自不乏對沖基金的沽空盤。

全天候市場中性基金

顧名思義,透過長短倉的安排,市場中性基金盡可能在任何市況下亦能賺錢。具體的運作主要是買入價值被低估及沽出估值被高估的公司股票。最簡單的要算是母子公司之間的價差。例如同時買入會德豐及沽出九倉,只要它們兩者間的估值拉近,不論股市升或跌,基金都能獲利。同樣概念可應用於相同行業,例如買入國壽及沽出平保,不需理會保險行業的表現,只要國壽比平保做得好,這對組合便賺錢。有些基金更會買入不同性質,但互為影響的公司以作套利,例如買入德昌及鋼股,鋼價升自然對鋼股有利而不利德昌這用鋼大戶,反之亦然,但彼此的影響不是絕對一樣,這中間很多時存有豐厚的利潤空間。散戶們或不能沽空正股,但卻能沽空期指,這樣便等同於買入強勢股,而沽空一眾藍籌股,只要有信心買入的股票能跑贏大市,這個策略可以是全天候的。

對沖基金經理是基金界中最聰明的一群,他們服務最富有的客戶和追求絕對回報。臨場實戰,講求反應與情緒的控制。木石能做到的,是給大家簡介他們的策略,至於操作實況,便需各自修行了。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對沖基金不是魔鬼

TCI追擊領匯,迫令管理層提高公屋商戶的租金,亞洲金融風暴、東南亞國家貨幣被迫大幅貶值,導致經濟陷入一片蕭條,這一切看來都與對沖基金有關。他們被指通過大幅度的槓杆效應,來提高資本金,然後集體攻擊金融體系的弱點,藉以操控金融市場,搜刮普羅百姓的財富,行為形同魔鬼。相信對大部份港人而言,對沖基金等同高風險和不道德的滋事者。

神秘面紗背後

大家心目中的對沖基金,可能每一個都類似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傳媒經常以負面標籤的對沖基金,其實是一個統稱。事實上,廣為人知的量子基金(索羅斯)或老虎基金(羅賓遜)只是眾多對沖基金的其中一種,他們被稱為宏觀對沖。通過運用大量的槓杆和衍生工具,以巨額的金錢投機於因政府或匯率機制所產生的錯誤價格,乘機謀取暴利。經典例子就如97年前的東南亞國家或92年的英鎊危機。不過,縱然這類基金的市場影響力巨大,他們亦只佔整個對沖基金行業的5%。

那其他95%又是甚麼?不同於宏觀對沖基金,他們有些其實是很低風險的。與大眾想法不同,他們當中一大部份都不運用槓杆,而又有相當穩定的回報,附表列出了各主要類別對沖基金的風險與回報。



由附表可見,除了傾向沽空,其他各類對沖基金的沙爾指數都比標普500或MSCI世界指數為高。意即這些基金每單位風險的回報都較整體股票市場為高。

資金流向說明一切

根據Barclay Hedge和Hennessee Group LLC的資料,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由92350億美元,增至07年的17205億美元,而基金數目亦已超過8000個。何解一向被傳媒負面標籤,被冠以高風險和高借貸的對沖基金,會在過去15年增長48倍?為何那些富戶和機構投資者仍那麼願意將錢投放予他們?他們樂此不疲當然有理由,木石下星期會為大家介紹這些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就算各位不打算投資於對沖基金,以他們過萬億美元的規模,加深對他們的理解也是必要的。

不容否認,在云云對沖基金中,總有一小部份是壞孩子,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否定其他對沖基金正當而高明的投資技巧。事實上,木石就曾見過一群相當出色的對沖基金,他們在一段長時間都能保持每年18%的回報(扣除所有費用後),同時接近每月皆錄得正回報。不過,他們大部份的最少投資額都超過200萬至500萬美元。所以說,對沖基金不是魔鬼,他們只是服務有錢人罷了。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世上那有不沉的戰艦!


擁有85年歷史,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於上星期五突然宣佈因周轉不靈,正尋求聯儲局救援。根據最新報道,摩根大通正以每股2元(美元.下同)收購貝爾斯登。沒錯,是2元。該股上星期五仍收報30元,而07年最高達159元。究竟何解一間擁有多達4000億資產(相當於4間恆生銀行),經歷過大蕭條及二次大戰的銀行,會一夜間落得如此下場?

金融業高槓杆的運作特性

一般商業常識告訴我們,一家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出資或向外界融資。財務學上,我們可以將總資產與股東資金之比稱為槓杆比率。這比率反映我們以多少股東資金去營運全部資產。比率越高,代表資產中靠借貸的比例越高,亦即代表所承擔的風險越高。正常情況下,大部份企業的槓杆比率是少於3倍的。現市場認為高風險的內房股介乎23倍,而銀行則普遍介乎1518倍。

單憑這些比率,各位可能還不明瞭箇中底蘊。以匯豐為例,現時它的股東資金大約有1200億元,而放賬及投資等的總資產則達23500億,這大約是18.4倍槓杆。大家可能以為擁有龐大資產就一定穩如泰山。但理論上,如果匯豐虧損了23500億資產中的6%,即約1400億,那匯豐的股東資金(即之前提及的1200億)便會消耗殆盡,銀行亦要倒閉。當然,筆者不欲在此危言聳聽,指匯豐會倒閉。眾所皆知,匯豐在風險管理上,一向勝於同儕。

木石想指出的,在金融業的高槓杆運作下,它們一點的犯錯空間都沒有。情況就如同期指買賣,稍一不慎,大部份本金(在銀行即是股東資產)便會輸掉。貝爾斯登之所以出事,與其高達33倍的槓杆比率實在不無關係。以它當時的高槓杆比率,任何突如奇來的衝擊,都足以把它拖跨。

損失的是股東非存戶

不過,大家不需神經過敏,擔心自己的存款會受波及。其實,本港大部份銀行作風保守,相對於國際及內地銀行,本地銀行坐擁大量儲備,就算包括次按所帶來的影響,仍然穩健有餘。至於那些飽受次按蹂躪的外資大行,各位亦不必過慮,只要還有投資者願意入股,銀行便可透過發股來「填數」。只是如此一來,大家所認定的不沉戰艦,它們的股東權益便會被大幅沖淡,股價亦可能久沉不起。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財務推銷員不能盡信

「閣下如此年輕,MPF的投資當然是放在高風險股票基金」。相信大家對這句說話耳熟能詳,並信以為真,認為這個抉擇,最能達到高回報。然而,事實真的如此?

其實,無論在MPF、保險單內含的投資項目,或某些銀行的月供產品,大家的投資策略都自動地採用平均成本投資法(DCA)。甚麼是DCA?簡單來說,假設每月投資一固定金額如1000元,大家便能於股價下跌時買入更多股票,反之亦然。舉例,當股價是100元時,你能買10股,若股價跌至50元時,便能買20股,如此類推。這個自動機制讓投資者在低位買入多些,而在高位買入少些股票。根據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介紹單張,DCA可將購入價平均化,減低「高買低賣」的風險和排除因情緒波動而影響投資決定。

優點成低回報幫兇

事實卻是……
出於懷疑的想法,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研究。以下統計測試了三種投資方法(撇除股息計算):買入後持有、DCA和只在恒指16倍市盈率下才買入的DCA。研究結果顯示,自恒指由1964年成立至今,這三種投資方法中,DCA的表現都是最差的!


事實上,我們須知道DCA的優點和缺點。它不單止在低價,而且還在高價買入,如當指數在高位徘徊一段長時間才下跌(如1979至1984年),那所持的投資便大都是貴價貨,在這種情況下,DCA的回報可以是災難性的。另外,如指數持續地攀升(如1984至1994年及2004至2008年),DCA的優點便反成為低回報的幫兇。

以上統計結果告訴我們:
1. 統計數據經常被主事者操控以支持他們的論點。
2. 每個投資方法皆有自己的盲點和優點。

不同的策略在不同市況下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DCA只是其中一個策略,如我們能避免於某些估值之上買入(筆者的實驗是16倍市盈率),它才能達到更佳的風險回報。因此,盲目地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宣傳單張照單全收,認為它們的計算萬無一失,純粹是美麗的聯想。同樣,如果不知就裏,便將「賴以退休」的MPF投資在最高風險的項目上,結果不如人意,這個賬都不知要算在政府,還是那些「信口開河的財務推銷員」上。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中美股市Decoupling?開玩笑!

最近一次飯局,筆者跟幾位內地友人大談Decoupling(脫勾)──即中國的經濟及股市不會受美國經濟衰退影響。席間,他們左一句中國經濟結構獨特,右一句外國人不明白中國國情,低估了中國經濟的自主性。面對如斯情況,筆者實在啞口無言。

其實,市場經常談論的脫勾,應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中美之間的實質經濟互動,二是股市之間,即投資估值的關係。

現今世界,全球化已令大陸經濟與全球各環節互為緊扣;事實上,至現時為止,美國仍是中國工業最大買家,那些甚麼中國的內需及投資不受美國影響之說,筆者實在存疑。姑且先撇下這複雜議題,究竟中國股市是否如此獨特?抑或只是大部份人仍沉醉於股市升個不停的春秋大夢?

偉大中國無人質疑

觀乎三百多年的世界證券史,由荷蘭的鬱金香熱、美國的汽車工業夢,到全球科網泡沫,每個泡沫的主題雖不同,但各泡沫的發展其實歷程萬變不離其宗。泡沫醞釀之初,人們對泡沫的主題普遍不感興趣;但當看到某些領頭的公司真能賺到大錢,便會越來越多人留意並加入;到後期,人們的期望受股價不斷上升所牽動而飛撲入股市,最終令泡沫膨脹得一發不可收拾。

引經據典,無非想讓大家清醒。現時世界風行的「偉大」中國論,相信無人會質疑。同樣,千禧年的網絡神話,上世紀二十年代大蕭條前的汽車革命,人們當時不也是如痴如醉,認為他們的時代與眾不同,經濟是史無前例的暢旺,並將歷久不衰?

天下泡沫 如出一轍

往後的科技發展,確實如那一代人所想,互聯網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汽車成為現代社會必須工具,但股價的走勢與實質經濟發展是兩回事。還記得英特爾股價2000年時最高達75美元,市場當時對電腦未來將蓬勃發展的估計確實準確,今時今日,人類大部份電腦都用英特爾晶片,但8年後的今天,股價卻只值20美元……可想而知,當年以泡沫價買入的投資者,付出的代價有多沉重。

天變地變,人性不變。中國股市如何獨特,都離不開人這最重要元素。古今中外,人類無不受情緒操控。筆者就是想不通,何解中國人特別例外,會沒有貪婪和恐慌的情緒呢?「政府是不會讓股市下跌的」,連這等說法在內地亦大有市場,內地股民的成熟程度,可以想像。古今中外,那有一個政府想股市跌,但最後結局又如何!現時,內地正充斥著頭腦發熱的投資者,看來,其狂升暴跌(Boom & Bust)的局面將無可避免,讀者們,扣緊安全帶吧!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