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我包底,你埋單

早前,有人提出效法台灣派發消費券,幸好香港沒有跟隨。不跟隨是正確的,因為香港經濟情況和台灣不同。台灣已經歷了多年經濟不景,國民黨新政府上場,沖喜一下是無可厚非。香港經濟還未到達台灣那個地步,最近電腦展人山人海,可見港人消費力仍強。雖然股票投資可能損手,以及擔心飯碗不保,但始終經過多年累積,底子厚了,借款也不像97年重。消費是好,不過,日勤認為面對不明前景,都是多儲點錢旁身為妙。

香港面對的問題,在於全球經濟信貸緊縮。流通量大的資產可即時沽售套現,所以股市首當其衝;樓市的購買力,也因為銀行收緊按揭貸款而萎縮。繼而受影響的,是企業貸款,而中小企業整體僱員眾多,倒閉可能導致大量失業,到經濟造成沉重打擊。面對經濟每況愈下,政府推出擔保措施是對症下藥。

政府估計,措施到2010年見效。日勤相信,觀乎政府出手之闊綽--1,000億元相等於匯豐在香港商業貸款總額的一半--措施兩年見效不出奇。不過,如果政府的眼光只限於兩年時間,未免太過短視。

措施會導致道德風險問題。銀行因為有了政府做擔保人,審批貸款時莽顧企業的還款能力,最後得來一大埋壞賬,要納稅人代為清理。美國次按危機,就是因為政府「好心」擔保大量置業貸款,引發嚴重道德風險所致,前車可鑑。

特首包底,你埋單。庫房的錢來自納稅人,說政府救市,不如說納稅人救市。貸款擔保加上另外的政府職位增加,將加重納稅人的負擔。

政府常說,支持企業,又說增加職位,表面看沒甚麼不妥。不過,魔鬼在細節,究竟支持那種企業,創造那一類職位呢?一直以來,市場較政府懂得回答這兩個問題。

98年政府入市買股票,為當時任職財政司的曾蔭權帶來了美好回憶。十年後他再出招救市,金額略低於當年的1,180億元,其姿態之審慎,見心思。不過,當年推出政策同時,訂好徹退部署--分階段沽出股票--至為周詳。今次救市,也應該有徹退部署,以免泥足深陷。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不過政府保證中小企貸款只是七成,萬一中小企走數,銀行還是要三成,應該不致於造成濫貸吧。
反而最值得擔心是大政府的問題,現在經濟差政府以創造就業為藉口濫開新職位。而經濟好境時也順利成章加人手。即是無論壞又好、好又好,政府也不斷擴張。

匿名 提到...

從銀行的角度看,是一條大數。原本銀行只容許一間走數,有政府擔保後,可以容許三間。

如果擔保是無須抵押的話,企業只須要300萬抵押品,銀行可借1000萬,無憂。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