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是專家說的

在一場中國對委內瑞拉的奧運女子排球賽,中國稍為領先,電視台即場旁述對中國隊的表現讚嘆不已,尤其是主力王一梅,指她不但扣球了得,發球也有一手──她每次用「四分三力」發球,球穩而有「些少」威脅。中國隊連取幾分後,王一梅又準備發球,旁述肯定地喊道:「看!她又用四分三力發球……」結果,球越過對方的場區出界,中國失一分,這位旁述頓時語塞,空氣靜止了兩秒,另一位旁述接着說,發球失誤,只怪王一梅今次「想得太多」,發球前意志不夠堅定。

在另一場奧運賽事──男子50米步槍三種姿勢決賽,美國代表一直領先,到最後一發,只要他保持水準便勝出。他開了槍,槍靶竟然安然無恙,全場嘩然。他連靶邊也射不進,子彈不知飛到那裏去。結果美國代表將金牌拱手相讓。旁述對失誤感到莫名其妙,請教客席旁述──一位射擊教練。教練說是「心理質素」問題,是「集中力不足」所致。

按結果自圓其說

日勤認為,旁述的解釋大有問題。首先他說王一梅用「四分三力」,他怎知她用多少力?當她開失球時,另一位說她想得太多,他又怎知道她想甚麼?射槍失誤的美國人,事前又沒有傾手提電話,也沒有擔天望地,「集中力不足」又何以見得?

有沒有可能是,王一梅用慣常的力度如常發球,十次中總有一次失手呢?另外有沒有可能是那位美國選手,精神如常集中,一百發之中,總有一發無緣無故射失呢?而落敗是否他的不幸,這隻罕有的黑羊,偏偏在關鍵時刻出現呢?

有個旁述說得對,他拿起一個文書用的萬字夾,道:「要射中圓心,就等於隔着一個標準游泳池,射中一個萬字夾,過程中的誤差之大可想而言。」

勝負得失不可能全靠運氣,不過,日勤認為,突如其來的事件令人感到不安,我們需要找人來解畫,而我們信賴的解畫人,通常是專家。

專家有兩個特點:第一,他們對事情有精密的量化,例如,王一梅用的力度是「四分之三」,而非「三分之二」,又不是「五分之四」。之間的分別,普羅大眾不會懂,因為他們不是專家。第二,專家對凡事皆有解釋。何以某運動員大熱倒灶呢?專家不可能說:「我不知道」,這個答案令人懷疑他無料到,「心理質素」便成為百搭的馬後炮。

為意外解畫

日勤所指的專家,不是假冒神棍,而是真正的專家。他們有豐富資歷、精密估量和解釋,令觀眾津津樂道。世事的千變萬化易令人感到不安,專家將這種不安一掃而空。而在人群中,專家站在知識領域的最前線,這種自信有時連自己也騙了。

奧運旁述不乏有料之人,但旁述力求專業,以滿足觀眾對專家的崇拜心態。對專業過份倚重,助長「雙白線」現象──轉行困難,是港人追求改善生活面對的困境,最頂級的專家也可能失敗。周四說故事。

沒有留言: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