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想想經機會

本港經濟面對金融海嘯的威脅,特區成立了一個由商界及學術界,共10人組成的諮詢組織──「經濟機遇委員會」,探討如何轉危為機。究竟這個組織成效會有多大?日勤不敢樂觀。

環顧世界各國應付這次危機的處理手法,多是由政府最高層的官員統籌及執行,即使像英國有來自商界的咨詢組織,也不是特別針對危急事件而設。例如,美國的救市措施和刺激經濟方案,皆由聯儲局和財政部出招;國際性的行動,就由各國領袖協商。香港的財政司和金管局,也有權推出其認為合適的措施,如有必要諮詢各商界、學術界人士,也可以各自修行,何以需要另由一個新成立、外來人士組成的團隊來做呢?這個委員會的建立,不是功能重,便是特首有意架空財政司和金管局。

這樣一個外設的委員會,即使想得出好橋,在通過政府機關執行上亦有困難;如果想出的是屎橋,找人問責就更難。這班委員各自有高薪要職,不會因為提了壞意見、幫倒忙,而需要負責或有任何損失。

從理論層面看,雖然委員們個人大概不會是金融風暴的罪魁,但他們代表的機構,其機構所建基於的系統,可能便是引起風暴的問題根源,例如國際金融界,由委員們去嘗試解決問題,看來至少有點不對題。

美國的民主機制,對金融危機和任何經濟困境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在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中踢走執政黨。民主黨參選人奧巴馬的勝算,隨經濟惡化而提高。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香港則欠奉,至少2017年前如是。雖然美國經濟今次面對嚴峻考驗,但其自我完善的機制,更勝香港開10個委員會。

前任特首董建華也曾成立過類似的跨行業諮詢組織,更廣邀國際級商界領袖,希望搞活香港經濟,結果不了了之。

最後,日勤有個疑問,委員會名單為何沒有地產商的代表?當中有來自金融、物流、教育、會計、地產代理、製造業和文化界,可謂包羅萬有,偏偏卻沒有地產發展這個重要產業的代表。這個安排明顯違背民意──無論事無大小,只要涉及經濟的,傳媒總要追訪長實(001)主席李嘉誠和恒地(012)李兆基,反映市民對他們意見的渴求。是特區政府視民意如浮雲,還是不看重他們的意見?抑或是地產商已經從其他渠道表達意見?如果沒有在這個委員會上一起討論,政府又怎樣下結論呢?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前任特首董建華也曾成立過類似的跨行業諮詢組織,更廣邀國際級商界領袖,希望搞活香港經濟,結果不了了之。
--------
殷鑑在前。當我聽到大帝權成立這個委員會時大感驚訝,他本人在最前線親眼目睹過董廢帝瞎攪過那麼多吹水委員會結果一事無成。為甚麼還要攪?小的大惑不解。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