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初上市,富士康(2038)是一隻表現優秀的股票,直至2006年秋天,恒指服務公司將之納入恒生指數成份股,在投資者祝賀這間台灣電子廠成為藍籌之時,就是其股價見頂之日,莫非藍籌封號帶有「死亡之吻」的魔咒?
原材料價格及經營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對不少在內地設廠的廠商帶來沉重的打擊,而這些打擊反映在股價之上,富士康也不例外,所謂「死亡之吻」會否只是時間上的巧合呢?如果比較其他廠商,看來亦不是巧合。
富士康被納入恒指的同時,聯想(992)和德昌電機(179)被踢出,雖然聯想與德昌的股價因此下跌了不少,但過去兩年的股價走勢,仍然跑贏富士康,富士康已由高位回落了近八成。
「死亡之吻」的出現,有三個可能的解釋。第一,股價已經升過籠──經過幾年的高速增長,加上被封為藍籌等利好消息,投資者和證券商在2006年,對富士康信心爆膨,將股價推高至不合理的水平。
第二,管理層被勝利沖昏頭腦──股價屢創新高,代表融資成本降低,原本無利可圖的擴充計劃,都變得有利可圖,加上成為藍籌之後,投資銀行對管理層趨之若鶩,奉上投資計劃書,管理層雄心勃勃,太輕易過份擴展。
股價超升過份擴展
還有是,恒指服務公司被愚弄──日勤認為這個因素最嚴重。每個行業都有盛衰周期,此起彼落,而當中的企業隨著行業升降,也是很自然的事。這個上落不代表某企業有某種特質,令她們成為市場的基準。
恒指服務公司見誰的市值及成交大,再付合一些主觀的條件,便把誰納入恒指,漠視行業周期的波幅,很容易將處於行業周期高峰的企業納入恒指,而將暫時處於低迷期的企業踢走。例如在1999年科網股熱潮期間,將電訊商數碼通(315)納入恒指,兩年後熱潮退卻便將她踢走。
恒指股票非具代表性
2004年外資湧入國內發展汽車業,汽車股大幅上揚,駿威汽車(203)被納入恒指,至行業因過度擴充產能,而股價冷卻下來,駿威汽車最終便被恒指股務公司棄走。而香港地產周期又令新世界發展(017)和信和置業(083)被踢出藍籌之列,至兩年後又重新歸位。
以上例子顯示,這些上市公司從恒指之列進進出出,並不是他們在市場上的代表性有甚麼根本的變化,只不過是行業周期出現變化所致,更糟糕的,不知是甚麼原故,恒指的選擇往往「摸頂」──在股份最風光的時候奠定公司的代表性。明星股散發的魅力,連恒指服務公司的評審也被蒙閉,所以「摸頂」又何止是投資者的通病呢?
現在富士康的市值是恒指之中最少的,下一輪恒指成份股檢討,會否將她踢走呢?如果換入另一隻,新的股份又會否繼承「死亡之吻」的魔咒呢?
4 則留言:
換言之,與傳統理念--散戶若不懂研究個股,應買盈富分散投資--的理念相悖,其實不應買盈富的?謝謝
一樓的人兄:盈富作為被動式管理的基金,比起傳統由芬佬管的基金欠缺彈性,但畢竟成份股大多「老成持重」,少數新丁唔爭氣經旋轉門左入右出對其表現影響不會太大。
另,個人認為睇下市場興乜東東product,大概可以反映個市去到邊。黃金ETF大喇喇新貨上市首兩日正是金價見頂之時;03-04年保本基金大行其道,當時也是股市由熊轉牛的轉角位。
恆指公司根本談不上是否被愚弄,如果要恆指公司判斷行業周期,等於要求它兼顧證券分析,這根本不是恆指公司的本業。
中鋁似乎也中了死亡之吻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