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文章提到,政府應放寬對小販的限制,日勤收到讀者的意見,表示小販限制一旦放寬,可能會對現有的小商店帶來打擊,擔心小販搶走小商店的生意。日勤認為,小商店的利益的確值得關注,不過,小販雖然可能搶走小商店的生意,亦可能帶旺人流,而當中引發的市場互動,結果不易預見,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壞。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六、七十年代小販興盛時,小商店有增無減。反而,在小販行業沒落的今日,小商店的數目卻不斷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連鎖店。
大型連鎖店的增長,和城市規劃有一定關係。美國作家珍.雅各(Jane Jacobs)在四十多年前已經預見,錯誤的城市規劃扼殺小商戶的生存空間,和其所帶來的災害。
造就小商店四要求
雅各認為,容納小商店棲息的環境,有四個要求:第一,區內的活動要多元化,例如商業、旅遊和住宅,讓全日不同時段也有充足人流,盡量延長小商店每日的營業繁忙時間。第二,區內建築物應該有新有舊,舊建築物可以為小商店提供廉租的舖位。第三,區內應該佈滿橫街小巷,疏導人流,讓生意機會遍佈各處,拉低租金水平。最後,人口要夠密集,讓人與人可以互相交流想法,捕捉商機。
小商店不一定是士多和米舖,可以是任何新創業機會,透過開設一兩間小商店作為試點,很多成功的大型連鎖店也是由第一間舖開始,社會的進步是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從錯誤中學習,小商店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大商場租金貴,而且繁忙時間集中,嘗試新事物,租戶可能要負擔沉重損失。大商場只適合其產品和服務已有一定認受性的大型連鎖店,要讓路的,是創新和發展。
雅各並非受正統訓練的城市規劃專家,她的論點很多是來自對自己社區和鄰居生活行為的仔細觀察,而她將其觀點寫成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發》,引起巨大迥響,更被紐約時報書評譽為「可能是城鎮規劃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單一作品」。雖然事隔幾十年,日勤認為,雅各的觀點適用於今日的香港。
香港的經濟政策方針,已由鼓勵小企業發展、由下而上地推動社會進步的模式,轉變為由上而下以政策主導、統一規劃、由大財團掛帥的發展模式。例如在西九龍興建大型住宅和文娛康樂區,以及在灣仔、觀塘等舊區計劃進行大型重建。為甚麼有這樣的轉變呢?
財團掛帥統一規劃
統一規劃,是為了方便管治,還是維護隨社會發展成熟而生的既得利益者呢?又還是統一規劃本身,就是真正的治港良方呢?從近年貧富懸殊日益加劇,而民間對官商勾結的指控此起彼落看來,應該可以排除,統一規劃乃治港良方這個可能性。從歷史潮流的角度看,小商店其實和小販站在同一陣線。除非官員改變現行的經濟政策方針,否則小商戶亦與小販一樣,難逃被趕絕的厄運。
1 則留言:
To 大口仔,
Thx a lot for yr support to the book.
Writing gives me a lot of fun and trains my mind. But I prefer writing as columnist more than as a book author cos this is even more challenging to respond to day-to-day incidents. I wish I can resume writing asap la!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