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成功要素,除了在於她重提美國人飲優質咖啡的雅興,更重要可能是,她帶回失落已久的一個介乎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個人空間──the third place,直譯作「第三地方」。
20年前,一位社會學者提出「第三地方」概念。當時,大量美國人從城市湧往外圍城市居住,但由於住所疏離,加上治安欠佳,鄰居互不相識,出現很多社會問題。學者提出,美國社區需有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讓人們能在住所(第一地方)和工作間(第二地方)之間,找到一個社交場所,可經常做訪,逗留一段頗長時間,那裏有志同道合的人的落腳點,共同的興趣可以是飲咖啡,也可以是飲酒。
星巴克提供歇息空間
「第三地方」也是心靈醫生,讓人有機會在面對工作和家庭責任之外,有一個歇息的空間。以往的「第三地方」,有小型酒吧和茶館,星巴克的興起,不但取代了她們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演進,對「第三地方」的概念有所調節。在咖啡店,你未必需要交朋結友,反正大部份人都是獨行俠,正確地說,應該是需要有人陪伴的獨行俠。這樣一個有飲品、梳化和音樂的地方,足以構成美好的「第三地方」。
近年,雖然星巴克新店擴張速度已見放緩,但隨科技進步,人們對「第三地方」的需求,卻有增無減,資訊科技發達令以往只能在家中或工作間進行的活動,今日可在「第三地方」進行,例如上網消閒或用電腦工作。人們在咖啡店的活動,不再局限和友伴聊天或獨個兒看書,花在家庭和工作崗位上的時間,反而有被「第三地方」奪去的趨勢。
第三地方帶來的商機
從星巴克的經驗看,「第三地方」不單是一個學術概念,反而是一門大生意,可帶來無限商機。究竟,香港有沒有「第三地方」?根據日勤觀察,星巴克不可能是香港的「第三地方」,她頂多是「鬼佬許留山」。除了少數靠近商業中心的分店,比較可以作為聚腳點,其餘大部份位於購物旺區的,都是為逛街的購物人士,提供稍為歇息的地方,以便他們在短時間內充電,繼續下一程血拼。
日勤認為,香港除了零星的桌球室、遊戲機中心、健身室外,沒有真正的「第三地方」。港人工作時間長,一般打工仔每日工作十多小時,一放工巴不得立即返家休息,當然在家中也會花上幾小時上網,如果虛擬世界也有資格被納入「第三地方」,可能Facebook和「高登討論區」就是我們的「第三地方」。
為甚麼香港沒有「第三地方」?答案是港人根本不需要這個不切實際的老外玩意,還是暫時未有企業家,炮製出適合港人的「第三地方」?這是一個雞與雞蛋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