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收音機,日勤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就是電台的兩類受歡迎節目──時事和財經,雖然同樣接受聽眾打電話參與,但形式截然不同。
時事節目中,打電話進去的聽眾,多充當時事評論員角色,就政府施政及高官言行,以至國家大事高談闊論,例如:某某高官應該下台,節目主持人亦鼓勵他們暢所欲言。
時事財經各有難度
財經節目卻沒有這般好玩,聽眾打電話是尋求投資意見,「那隻股票值得買呢?」「買了某某股票,至今股價跌了不少,該怎麼辦呢?」聽眾的角色像學生向老師討教,主持和兼任客席主持的投資專家的地位祟高,成為聽眾的救星。
時事節目是互動交流的,聽眾各抒己見,有時甚至拳來拳往;財經節目是一言堂,聽眾害羞得多問一句,也怕會浪費專家的時間似的,為甚麼有這個差異呢?
一般人認為,財經是一門艱深的學門,對數學邏輯推理的要求很高,只有專家才懂。難道是時事分析就人人皆曉?日勤並不認同。時事分析需要對歷史、政治、社會及經濟等,有多方面的了解,對講者是一大考驗,分析時事和財經各有難度。
既然不是知識上的分野,時事和財經節目的形式各異,是否反映言論自由有高低?電台有責任保障市民,表達對政治不滿的權利。至於市民對投資市場的看法,則不屬於言論自由須保障的範疇,對嗎?
日勤又不同意。我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圍繞股票多於時事,這說明我們享受談股的自由,不下於談時事的自由。實際上,財經資訊的流通,對市民的利益很重要。
單向對話易變盲從
既然與難度和言論自由無關,節目的形式差異,是另有原因吧?專業評論員分析時事太沉悶嗎?這視乎你對時事的關心程度,如果其關心程度不下於股市,那應該不介意知道多一點細節。聽眾分析股市,太容易誤導其他人嗎?日勤認為,聽取多方面的意見,較盡信專家為佳。
時事和財經節目的形式差異,日勤認為根本是過時的。反映我們固有的錯覺,誤以為講政治維園亞伯也懂,評財經就非找專家不可。這樣貶低了政治工作的專業化,輕視認真的政策研究,政府制定政策時,變得隨風擺柳。
另一方面,過份推崇財經專家,等於收窄言論渠道,教授式的單向對話,缺乏針鋒相對的討論,令群眾容易變得盲從,而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是投資大忌。
如果有節目,是專門讓聽眾談股論市,應該會很精彩。事實上從網上討論區看,投資能手比比皆是。扭開收音機,日勤希望聽到更多維園才子和師奶股神的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