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我請客、你埋單

近日面對財政困難的美國兩大按揭貸款機構─房利美及房貸美,是30年代的產物。當時美國經歷經濟大蕭條,政府為了振興經濟,不惜大興土木以增加職位。在一系列所謂「新契約」政策中,有一項旨在促進中小型銀行貸款流通量,就是日後「兩房」的法律基礎。

「兩房」成立原意單純。可惜在過去70年,她們受政治因素影響,不斷擴大規模和權限,包括在二次大戰後,負責為退征軍人安排居所,至2004年總統大選,布殊提倡低收入人士上樓計劃。兩間按揭貸款機構也扮演重要角色。

納稅人士津貼置業人士

「兩房」的主要業務,是將住宅按揭「證券化」,即是將銀行的按揭應收賬重新包裝,再售予投資者,作用是將銀行的放貸風險,轉移到大量投資者身上。

有別於其他從事相同業務的公司,「兩房」擁有半官方身份,美國政府為她們提供信貸額,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長期以來公眾有個錯覺,就是政府為她們發行的按揭證券作擔保,而這個美麗的誤會,為兩房的證券嬴得較低的利率,和較高的信貸評級,以致置業者的置業成本也得以降低。這看來是件好事,但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對置業人士的津貼,要由納稅人士來付鈔。

「兩房」以上的優勢,加上其他政策優惠,例如利得稅寬免, 為她們搶佔了全美半個住宅市場。正因為「兩房」的規模大得令政府不敢讓她們倒下,這個「too big to fail」的理論,反過來更強化了政府擔保兩房證券的期望,造成循環效應,令她們更有信用、業務增長更快。

豁免披露 缺乏監管

可惜,這兩個半官方的機構,雖然為上市公司,因獲得豁免而無須披露財務狀況,缺乏公眾監管渠道,幾年前,爆出數宗醜聞。為了爭取更佳回報,「兩房」除了原來的經手角色,90年代開始,畀自己「坐盤」,投資自己發行的證券,初期確實為「兩房」帶來甜頭,但長遠下去,卻增加了「兩房」的質素風險。據聞造數醜聞,就是與這個有關。

面對5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無論是公司投資,還是別人投資,也沒有太大分別。到今日全美金融市場風聲鶴唳的地步,擔保一樣是由政府來做,即是納稅人來承擔。更甚是華府日前宣佈支持「兩房」,無論是直接買入股票,還是將「兩房」賬目納入政府賬目,都會削弱美元的價值。美元貶值會令持有美國資產的投資者,和與美元掛勾的地方人民損失。

政客提倡人人有自己的物業,利用「兩房」實行「我請客、你們埋單」,只要這個「你」所包括的人數夠多,每人分擔的成本變得很少,就沒有人會激烈反對。反而可能嬴取既得利益者的選票。可能政客們也沒有想過,當初的便宜釀成今日的禍害。不過,他們應該明白,政府的干預即使是出於善意,仍有可能像雪球般愈滾愈大,不可收拾。

1 則留言:

大口仔 提到...

港府昨天亦試範了我請客、你埋單的真人表演。以中產納稅人的錢,補貼目標選民。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