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還我「小販價」

日勤近日患感冒,先看西醫、再看中醫。西藥見效快,可以暫時紓緩感冒引發的頭痛發燒等問題,但對抗病菌,始終要靠自己身體的抵抗力,只有中藥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加上進行適量的運動,長遠來說,才是保持身體健康的不二之法。

最近,香港經濟也有消化不良的症狀,政府推出110億元紓解民困措施,包括一次過派發綜援金和學童津貼,日勤認為,這些政策都是西藥,或可有助止痛,但治標不治本。要治本,就要強化低收入家庭的抵抗通脹能力,令他們賺多一點錢。

政策治標不治本

食物價格較去年增加兩成,但清潔工薪酬卻停滯不前,有人倡議設立最低工資法,迫僱主加人工,日勤認為,這種做法亦是西藥,而且其副作用很大,會減少就業機會。

在「你唔做、有大把人做」的客觀環境下,議價佔上風的始終是僱主,為了避免被老闆剝削,我不打工,買入一些小貨品在街上叫賣,這樣可否維生?日勤認為,做小販是自立謀生的一個基本做法,而這個行業在30年前養活了不少低下階層。

60至70年代,小販在香港街上隨處可見,當時全港有超過30萬人從事小販行業,佔整體勞動人口兩成多。他們擺賣各式各樣的廉價貨品和食物,包括了衣服、玩具、零食及日用品。戲院門外,就擺賣煨魷魚乾、雞髀和其他小食。晚市有炒小菜,也有雜貨攤。經營小販生意所需要的資本低,技能低,賺錢機會多,只要懂得頭腦靈活和勤力,總可以賺點錢應付生計。

今日,從事小販的人數只有兩萬,小販數量大幅減少的原因,並非社會不需要他們。有人將小販的衰落,與經濟轉型混為一談,這是不合理的。工廠北移令製造業職位大幅減少有其實際原因,就是內地成本低,而香港是工廠北移的最大受惠者,令香港順利轉型至高增值事業。不過,小販行業式微,並不是因為有更優良的零售模式取而代之,式微只是政府政策迫使。

政府故意趕絕小販,無論是為改善市容,還是提高生水平,趕絕小販政策又是一種西藥,副作用是扼殺低下階層基本謀生機會,令他們面對今日的通脹,不得不向政府求助。

扼殺基層謀生機會

趕絕小販的另一個副作用,是減少廉價消費的渠道。廉價日用品供應商,因應付不到大型超市連鎖店的供貨量和上架量要求,跟小販一起式微。今日的消費者買日用品,只有到超市買貨品,來來去去是幾隻大牌子,被迫接受所謂的「最抵價」,而沒有機會選擇小販所提供的真正廉價品。

小販行業,不但改善低下階層的收入,也可降低生活開支。組織「格價隊」和急忙派糖的政府,應考慮放寬小販限制。

4 則留言:

You'll Never Walk Alone 提到...

http://hk.myblog.yahoo.com/kevintam1027/article?mid=898

我在數月前已有類似的想法了,多多指教!

匿名 提到...

現時的小販人數,我個人認為數目是只有多沒有少。小販的定義,我會包括EBay、Yahoo Auction等。小販由以往的街檔,轉變成今日的網絡世界,客戶以世界各地的人士為主。貨品的低價格並非不存在,只是絕大部份市民,都不懂得透過網上購物(街檔),取得相對較平的貨品。

陸日勤 提到...

you'll never walk alone 和 s.c.chen, 多謝你們的意見,由於日常工作繁重,日勤無暇續一回覆,請見諒。不過,十分歡迎你們在此發表意見,請多多指教!

N/A 提到...

但係如果唔計兩大超市,其實都有好多少本經營的藥房、士多....小販可以用廉價出售貨品因為唔駛交租,如果唔限制小販數目,對要交租既小商戶會否構成不公平競爭呢 ?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