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85年歷史,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於上星期五突然宣佈因周轉不靈,正尋求聯儲局救援。根據最新報道,摩根大通正以每股2元(美元.下同)收購貝爾斯登。沒錯,是2元。該股上星期五仍收報30元,而07年最高達159元。究竟何解一間擁有多達4000億資產(相當於4間恆生銀行),經歷過大蕭條及二次大戰的銀行,會一夜間落得如此下場?
金融業高槓杆的運作特性
一般商業常識告訴我們,一家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出資或向外界融資。財務學上,我們可以將總資產與股東資金之比稱為槓杆比率。這比率反映我們以多少股東資金去營運全部資產。比率越高,代表資產中靠借貸的比例越高,亦即代表所承擔的風險越高。正常情況下,大部份企業的槓杆比率是少於3倍的。現市場認為高風險的內房股介乎2至3倍,而銀行則普遍介乎15至18倍。
單憑這些比率,各位可能還不明瞭箇中底蘊。以匯豐為例,現時它的股東資金大約有1200億元,而放賬及投資等的總資產則達23500億,這大約是18.4倍槓杆。大家可能以為擁有龐大資產就一定穩如泰山。但理論上,如果匯豐虧損了23500億資產中的6%,即約1400億,那匯豐的股東資金(即之前提及的1200億)便會消耗殆盡,銀行亦要倒閉。當然,筆者不欲在此危言聳聽,指匯豐會倒閉。眾所皆知,匯豐在風險管理上,一向勝於同儕。
木石想指出的,在金融業的高槓杆運作下,它們一點的犯錯空間都沒有。情況就如同期指買賣,稍一不慎,大部份本金(在銀行即是股東資產)便會輸掉。貝爾斯登之所以出事,與其高達33倍的槓杆比率實在不無關係。以它當時的高槓杆比率,任何突如奇來的衝擊,都足以把它拖跨。
損失的是股東非存戶
不過,大家不需神經過敏,擔心自己的存款會受波及。其實,本港大部份銀行作風保守,相對於國際及內地銀行,本地銀行坐擁大量儲備,就算包括次按所帶來的影響,仍然穩健有餘。至於那些飽受次按蹂躪的外資大行,各位亦不必過慮,只要還有投資者願意入股,銀行便可透過發股來「填數」。只是如此一來,大家所認定的不沉戰艦,它們的股東權益便會被大幅沖淡,股價亦可能久沉不起。
金融業高槓杆的運作特性
一般商業常識告訴我們,一家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出資或向外界融資。財務學上,我們可以將總資產與股東資金之比稱為槓杆比率。這比率反映我們以多少股東資金去營運全部資產。比率越高,代表資產中靠借貸的比例越高,亦即代表所承擔的風險越高。正常情況下,大部份企業的槓杆比率是少於3倍的。現市場認為高風險的內房股介乎2至3倍,而銀行則普遍介乎15至18倍。
單憑這些比率,各位可能還不明瞭箇中底蘊。以匯豐為例,現時它的股東資金大約有1200億元,而放賬及投資等的總資產則達23500億,這大約是18.4倍槓杆。大家可能以為擁有龐大資產就一定穩如泰山。但理論上,如果匯豐虧損了23500億資產中的6%,即約1400億,那匯豐的股東資金(即之前提及的1200億)便會消耗殆盡,銀行亦要倒閉。當然,筆者不欲在此危言聳聽,指匯豐會倒閉。眾所皆知,匯豐在風險管理上,一向勝於同儕。
木石想指出的,在金融業的高槓杆運作下,它們一點的犯錯空間都沒有。情況就如同期指買賣,稍一不慎,大部份本金(在銀行即是股東資產)便會輸掉。貝爾斯登之所以出事,與其高達33倍的槓杆比率實在不無關係。以它當時的高槓杆比率,任何突如奇來的衝擊,都足以把它拖跨。
損失的是股東非存戶
不過,大家不需神經過敏,擔心自己的存款會受波及。其實,本港大部份銀行作風保守,相對於國際及內地銀行,本地銀行坐擁大量儲備,就算包括次按所帶來的影響,仍然穩健有餘。至於那些飽受次按蹂躪的外資大行,各位亦不必過慮,只要還有投資者願意入股,銀行便可透過發股來「填數」。只是如此一來,大家所認定的不沉戰艦,它們的股東權益便會被大幅沖淡,股價亦可能久沉不起。
2 則留言:
一點的犯錯空間都沒有
Is it possible?
I dont mean there is no room for any mistake. But it is true that bank in general cannot afford to have one bad debt per 10 transactions. In the case of Bear Stearns, 3% of asset deterioration will eat all of its equity, thats why it is forced to sell at such a cheap price cos its losses in subprime is probably more than this amount. Worst still, when capital withdraw after knowing the bank's difficulties, the deleveraging ($33 asset contraction per $1 capital outflow) can be faster than imagination. If you still remember Northern Rock (a British bank) which was just nationalized by the UK government also had such high leverage on its equity and experienced the same situation.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