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財務推銷員不能盡信

「閣下如此年輕,MPF的投資當然是放在高風險股票基金」。相信大家對這句說話耳熟能詳,並信以為真,認為這個抉擇,最能達到高回報。然而,事實真的如此?

其實,無論在MPF、保險單內含的投資項目,或某些銀行的月供產品,大家的投資策略都自動地採用平均成本投資法(DCA)。甚麼是DCA?簡單來說,假設每月投資一固定金額如1000元,大家便能於股價下跌時買入更多股票,反之亦然。舉例,當股價是100元時,你能買10股,若股價跌至50元時,便能買20股,如此類推。這個自動機制讓投資者在低位買入多些,而在高位買入少些股票。根據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介紹單張,DCA可將購入價平均化,減低「高買低賣」的風險和排除因情緒波動而影響投資決定。

優點成低回報幫兇

事實卻是……
出於懷疑的想法,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研究。以下統計測試了三種投資方法(撇除股息計算):買入後持有、DCA和只在恒指16倍市盈率下才買入的DCA。研究結果顯示,自恒指由1964年成立至今,這三種投資方法中,DCA的表現都是最差的!


事實上,我們須知道DCA的優點和缺點。它不單止在低價,而且還在高價買入,如當指數在高位徘徊一段長時間才下跌(如1979至1984年),那所持的投資便大都是貴價貨,在這種情況下,DCA的回報可以是災難性的。另外,如指數持續地攀升(如1984至1994年及2004至2008年),DCA的優點便反成為低回報的幫兇。

以上統計結果告訴我們:
1. 統計數據經常被主事者操控以支持他們的論點。
2. 每個投資方法皆有自己的盲點和優點。

不同的策略在不同市況下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DCA只是其中一個策略,如我們能避免於某些估值之上買入(筆者的實驗是16倍市盈率),它才能達到更佳的風險回報。因此,盲目地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宣傳單張照單全收,認為它們的計算萬無一失,純粹是美麗的聯想。同樣,如果不知就裏,便將「賴以退休」的MPF投資在最高風險的項目上,結果不如人意,這個賬都不知要算在政府,還是那些「信口開河的財務推銷員」上。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What do u do with the money above PE16...did you save the money and invest them when PE is below 16?

木石 提到...

This is a very technical question. Basically, in my test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comparison fair to MPF, I simply put the money into savings at saving deposit rates when PE is over 16x. In fact, if the money is actively managed by me, I will top-up the amount when PE fell below 16x so as to maximize the return. Yet, I dont think a layman investor can do it without troubles, so I used this way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