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是時候動大手術了!




財政預算案的其中一個焦點,是政府決定不增加生果金。另一方面,曾俊華又繼承了去年的預算案的「德政」,再次向綜援戶「出雙糧」。

生果金與綜援戶出雙糧,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都揭示了一個深層次矛盾: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病入膏盲,是時候動大手術了!

一直以來,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都是以綜援(全名「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為支柱,不論你是年老長者、單親家庭、長期病患,還是失業人士,都是透過綜援計劃申請援助。至於生果金,由於金額有限,對真正生活貧困的老人家,卻是杯水車薪、猶如雞肋。

綜援生果金定位不明

這一套社會保障制度演變至今,可謂流弊叢生。當中最大的問題,是綜援及生果金的定位不明確,不但令公家資源的運用效益大打折扣,更加不時引發政治爭議。

現時的綜援受助人包羅萬有,既有老弱傷殘這些需要政府「長期援助」的弱勢社群,也有因為找不到工作、需要政府「短期接濟」的健全人士。這兩類人基於不同的原因尋求社會援助、所需的支援也不一樣(弱勢社群需要政府長期照顧、健全人士卻只應該得到短期支援,而要儘快重返勞動巿場),政府卻將他們炒埋一碟來處理,糢糊了問題的焦點,令綜援變得不倫不類、生果金猶如妾身未明。

根據受助人性質處理

要徹底解決問題,政府應該仿效歐美國家的做法,按受助人的性質分開處理。簡單來說,就是將綜援「一拆為二」:設立針對性的失業援助金,向健全人士提供有時限的「過渡性支援」,為他們度身訂造再培訓計劃,幫助他們重投勞工巿場;至於那些需要政府「長期援助」的老弱傷殘,則歸入另一類援助計劃。

只有作出這種徹底性的改革,才能夠鼓勵失業人士積極搵工、才能夠改變「綜援養懶人」的標籤、才能夠避免再有長者因為羞於領綜援,而要靠微薄生果金過活的悲劇。如果政府能夠進行這種改革,就毋須再為應否增加生果金煩惱(貧困的老人家可以透過新計劃得到政府的長期援助,生果金還有存在的必要嗎?),財爺要向老弱傷殘「出雙糧」,也不會像現在一樣受人批評了。

毫無疑問,向社會保障制度動大手術,政治風險極大,特區政府有這個膽量推行改革嗎?

沒有留言: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