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市場非理性行為可預測嗎?

跟朋友一起到酒吧,每個朋友都巧合選擇了啤酒,你有三個選擇,第一,刻意人棄我取,以顯示個人性格,選伏特加;第二,追求同聲同氣,爭取朋友的認同,選啤酒;第三,別人要甚麼由他的,你最愛可樂,所以選可樂。你會怎樣選?

有位專門研究人類行為的學者,叫阿丹(Dan Ariely)指出,美國人多選第一項,即別樹一幟;香港人則多選第二項,愛爭取認同,但無論美國人或港人,都面對同一問題,就是放棄第三項,結果嚐不到自己的心頭好。阿丹認為,人是非理性的。

人的選擇並非理性

阿丹的新書名為《Predictably Irrational》(「可預測的非理性」),嘗試解釋「為何你總購買沒用的東西?」、「為何昂貴的藥物總較便宜的見效?」,及「為何人總喜歡貪小便宜?」等日常生活中,非理性常態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此書引起廣泛回嚮,高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出版商更找來嘉信理財主席Charles Schwab和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撰寫印在書背評語。此書融合心理學和經濟學,討論所謂「行為經濟學」,其提出的論點大有捧場客,尤其在經濟及金融市場動盪不安的今日。

主流經濟學基於理性行為的假設,推斷市場永遠是對的。次按危機所引發的全球信貸緊張,股市大幅波動,甚至迫使開業近百年的證券行貝爾斯登因周轉不靈而賣盤,令人問,市場是否失靈了?經濟學中「人是理性的」這個假設,是否已不合時宜?阿丹的答案,是肯定的。

阿丹指出,人的選擇充滿非理性因素,我們對價值的判斷力很薄弱,價值的判斷往往在比較下形成。另外,我們的決定也過份依重個人經驗。再者,貪小便宜、執、偏見、情緒、環境,及別人的行為等因素,都阻礙我們作出理性的決定,令我們變愚。

不同因素影響有別

此書為對「行為經濟學」這門流行學科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概覽。日勤感到可惜的,是作者阿丹未能實現他的承諾,那就是對非理性行為的預測。看完此書,日勤得出相反的觀點──非理性行為是不可能預測的。
阿丹對非理性行為的預測只限於在實驗室內,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就不能。現實,十數個因素同時發揮作用,影響我們的選擇,每個因素影響力之輕重不同,亦因人而異,也隨時間變化,又在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結果產生出來的,是甚麼非理性的行為?天曉得。

回到酒吧的例子,阿丹預測港人會跟隨朋友點啤酒,但在其他非理性因素同時影響下,你可以想:「喝凍檸茶有refill,較抵飲。」或者「上次飲啤酒後拉肚子。」你的決定變得難以預測。再者,放棄自己喜歡的可樂的人一定是笨蛋嗎?也許,顧及社交需要的人,也是理性的一種表現。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流水作業式做家務,效率會否更高?

匿名 提到...

如果得閒,也不失情。

日勤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