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副學士,問題何在?


政府早前公布《專上教育檢討報告》 ,一口氣提出22項救亡措施,意圖為千蒼百孔的副學士制度補鑊。

英國前首相貝理雅有一句名言:「在決定採用甚麼方法前,先要搞清楚目標是甚麼。」(Work out the end, before you debate the means.)。副學士政策的最大問題,不是政策的方向出錯,而是官僚無能、導致政策配套與目標前後矛盾。

政府自相矛盾

政府2000年推出副學士時,聲稱計劃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升學及就業競爭力」。副學士政策的大方向,能夠提高香港人力資源質素、配合社會發展,值得肯定。但問題是,過去幾年實踐下來,政策的具體設計卻與原來的目標自相矛盾:

政府聲言修讀副學士,可以幫助學生升讀大學,卻沒有搞好升學銜接配套。現時大學二年級的資助銜接學額(UGC funded)不足2000個,相對於每年2萬多名的副學士畢業生,實在杯水車薪,結果令大部分副學士淪為「倔頭進士」。

政府宣稱修讀副學士,可以增加學生就業競爭力,卻對課程採取「積極不監管」政策。美其名是「透過巿場汰弱留強」,實際結果是導致課程良莠不齊、嚴重打擊副學士的認受性,令畢業生搵工時備受歧視、有「洗唔到底」的感覺。

製造更多失敗者

現在政府提出的救亡措施,到底是要修正問題、令政策得以貫切原來目標,還是再次製造更多問題、與當初的目標越走越遠?

今次檢討報告最重要的建議,是提出發展私立大學,為副學士提供銜接學位課程。長遠而言,發展私立大學的建議值得探討,但將這項改革與副學士政策「捆綁」起來,卻是再一次拿副學士當「白老鼠」。拿學生來做政策實驗,推他們去讀認受性存疑、前景不明的私立學位,只會延續他們的失敗經歷,又算是那門子的解決方法?副學士資歷已經令這些年輕人飽受歧視,政府卻又去製造一批「二等大學生」,試問如何能夠達到原來「提高學生升學及就業競爭力」的目標?

不少副學士努力學習、希望能夠獲得一個翻身機會,但政府的政策卻總是背道而馳,不斷帶頭製造「歧視」、「次等」的標籤,不但無助改善學生的升學及就業前景,反而令他們的努力付諸流水。

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升學及就業競爭力」,政府應該正本清源,重新規劃整個副學士計劃的配套:例如,鼓勵八間大學開辦自資學位課程(self-financed)予成積良好的副學士升讀,好處是一方面政府毋須投放額外資源,另一方面則可以有效運用八間大學的品牌及軟硬件,總勝過發展前景不明的私立大學;公務事務局不應該再拖拖拉拉、必須儘快全面認可副學士資歷,並為副學士設立特定的入職薪級點,才能夠帶動商業機構接納副學士,並最終改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各院校亦要推出更具彈性的學分制,讓副學士生可以選擇在畢業後先投身社會工作,而毋須即時升學等等。

那些AO不是常常自稱為政策專家嗎?一再推出自相矛盾的政策,你們還膽敢厚著臉皮自稱「天子門生」?

1 則留言:

seikomatic 提到...

俺覺得問題唔系褲學士,而系【全民大學生】呢個崇高理想,褲學士又好,後補學士,就泥學士,疑似學士,都系學士,叫乜都系同一個問題。

理想雖然值得欽敬,但有需要嗎?所有人都願意嗎?可以嗎?做得到嗎?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