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匡在黃大仙區長大,現時雖然已經搬離該區,但仍習慣每月都到黃大仙中心的一間髮廊理髮。上星期,一匡如常來到黃大仙中心理髮,卻發現整個商場變了一座死城,幾乎所有店舖都關門大吉。
一匡後來與髮型師傾談,才知道原來領匯(823)正重整黃大仙中心內的商舖。髮型師告訴一匡,領匯管理層給小商戶兩個選擇,一是大幅加租,二是搬到商場內的「死位」,大部分商舖眼見經營前景困難,紛紛忍痛結業。髮型師的舖頭雖然能夠繼績營業,但租金就要大加一倍,還要斥資翻新整間髮廊,才獲得領匯續約。
私營化的利弊
過去二十年,歐美掀起「新公共管理革命」,鼓吹公共服務私營化,認為政府應將服務外判給私人營運商,甚至索性將擁有權賣斷給企業,才能夠改善服務效率。
政府部門架床屋,適當引入巿場力量及企業經營手法,無疑可提升官僚機構效率,值得支持。但如果矯枉過正,一味強調效率的重要、而忘記了公營部門原來的存在目標──推動公平公義等社會價值,極端私營化往往是災難開始。
平衡商業原則與社會目標
領匯全面接管公屋商場,正是私營化的反面教材。以往房屋署經營公屋商場效率欠佳、加上房委會面對巨額財赤,政府要推動私營化改革,實在無可厚非。但政府的私營化卻去得太盡,不但將管理權徹底交予領匯,更加完全放棄商場的擁有權。結果是公屋商場的營運效率及租務價值,在100%商業原則的指導下大為提升,但代價卻是犧牲了公屋商場原來的社會作用──為低收入的公民居民提供廉價商品、及為小巿民提供創業空間。
領匯成立後,一面透過加租逼走小商戶,一面引入大型連鎖店來提高商場檔次。這些改革固然是提高了商場的營運水平,但副作用是加重了公民居民的生活負擔、小巿民搞點小生意的機會也被趕絕。如果當初政府在推動私營化時,能夠作出適當制約,例如只給予領匯經營權、並保留50%控股權,會否更能平衡「商業原則」與「社會目標」?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是否更有利?
畢竟,私人企業與政府管理的性質有根本不同:私人企業只講利潤與效率;政府則要維護社會公義,而不是無止境追求效率。這不表示我們要忍受官僚的僵化,但我們必須謹記,政府在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時,必須平衡社會公義及大眾利益。
學者Robert Denhardt有一句名言:「政府只應在道德價值容許下,才有效率地工作」。領匯的教訓,值得香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