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領匯的罪與罰


一匡在黃大仙區長大,現時雖然已經搬離該區,但仍習慣每月都到黃大仙中心的一間髮廊理髮。上星期,一匡如常來到黃大仙中心理髮,卻發現整個商場變了一座死城,幾乎所有店舖都關門大吉。

一匡後來與髮型師傾談,才知道原來領匯(823)正重整黃大仙中心內的商舖。髮型師告訴一匡,領匯管理層給小商戶兩個選擇,一是大幅加租,二是搬到商場內的「死位」,大部分商舖眼見經營前景困難,紛紛忍痛結業。髮型師的舖頭雖然能夠繼績營業,但租金就要大加一倍,還要斥資翻新整間髮廊,才獲得領匯續約。

私營化的利弊

過去二十年,歐美掀起「新公共管理革命」,鼓吹公共服務私營化,認為政府應將服務外判給私人營運商,甚至索性將擁有權賣斷給企業,才能夠改善服務效率。

政府部門架床屋,適當引入巿場力量及企業經營手法,無疑可提升官僚機構效率,值得支持。但如果矯枉過正,一味強調效率的重要、而忘記了公營部門原來的存在目標──推動公平公義等社會價值,極端私營化往往是災難開始。

平衡商業原則與社會目標

領匯全面接管公屋商場,正是私營化的反面教材。以往房屋署經營公屋商場效率欠佳、加上房委會面對巨額財赤,政府要推動私營化改革,實在無可厚非。但政府的私營化卻去得太盡,不但將管理權徹底交予領匯,更加完全放棄商場的擁有權。結果是公屋商場的營運效率及租務價值,在100%商業原則的指導下大為提升,但代價卻是犧牲了公屋商場原來的社會作用──為低收入的公民居民提供廉價商品、及為小巿民提供創業空間。

領匯成立後,一面透過加租逼走小商戶,一面引入大型連鎖店來提高商場檔次。這些改革固然是提高了商場的營運水平,但副作用是加重了公民居民的生活負擔、小巿民搞點小生意的機會也被趕絕。如果當初政府在推動私營化時,能夠作出適當制約,例如只給予領匯經營權、並保留50%控股權,會否更能平衡「商業原則」與「社會目標」?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是否更有利?

畢竟,私人企業與政府管理的性質有根本不同:私人企業只講利潤與效率;政府則要維護社會公義,而不是無止境追求效率。這不表示我們要忍受官僚的僵化,但我們必須謹記,政府在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時,必須平衡社會公義及大眾利益。

學者Robert Denhardt有一句名言:「政府只應在道德價值容許下,才有效率地工作」。領匯的教訓,值得香港人深思。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25個問號

為甚麼新鴻基地產(016)董事會突然罷免主席郭炳湘一職?答案是否如傳媒引述消息人士所言,因郭炳湘患上精神病?還是郭炳湘的紅顏知己惹來的禍?

消息人士是誰?為甚麼新地沒有澄清有關報道呢?為甚麼新地在宣佈罷免的公佈上,沒有說明罷免的原因?

傳言每日排山倒海湧向你,你又有甚麼辦法抵擋洗腦攻勢,拒絕將謠言當成事實?

李兆基成唯一解畫人

為甚麼董事會委任郭鄺肖卿出任主席?新地的公告提供了郭鄺肖卿的履歷,為甚麼沒有說明委任的原因?為甚麼不考慮內部晉升?

副主席李兆基屬於非執行董事之一,為甚麼他變成新地的唯一官方解畫人?李兆基就事件回應兒子應該「聽亞媽話」,事件與孝順,究竟扯上甚麼關係?

郭炳湘現為新地附屬公司新意網(8008)執行董事,為甚麼新意網卻沒有跟隨母公司,罷免郭炳湘執行董事的職務?雖然新地罷免主席郭炳湘原因不明,郭炳湘又會否因為同樣理由,不適合繼續擔任新意網執董之職務?

郭炳湘與郭炳江,同為新意網之執行董事,但過去三年之內,新意網董事會召開的12次會議中,兩人全數缺席,到底新意網執董職能是甚麼?

新地董事會就罷免及委任主席的投票,究竟有多少票贊成,棄權及反對呢?

董事會取態一面倒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除缺席的郭炳湘,全體董事一致同意罷免議案。如果消息屬實,為何一份外界視為具爭議性的事件,董事會的取態會是一面倒?到底董事會就其他諸如集團發展策略等問題,作出議決時,有沒有另類聲音,或是同樣奉行一言堂模式?

到底有沒有董事因投票結果,影響個人利益,而須要避席呢?為甚麼董事會17位成員中,獨立董事只佔4位?

新地業務近年蒸蒸日上,盈利在過去5年,差不多翻了一番,撤換主席會否影響盈利前景?

為甚麼有分析員認為事件本質根本不重要,只要盡快「消除外界對新地的疑慮」就對新地股價有正對幫助?這樣的邏輯,跟「眼不見為乾淨」的歪理有甚麼分別?

新地被譽為香港企業管治最佳的公司之一。這個美譽會否有變?究竟三兄弟的共同管理架構,是有助權力的制衡,還是導致分化呢?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政經高人(下)


一匡昨天介紹了索羅斯的全球化三部曲。根據索羅斯的分析,全球資本主義要暢順運作,不能夠單靠巿場機制,而必須加強國際組織及合作,發展相應的全球政治體系,以解決國家主權日漸式微、國際金融巿場「無王管」的問題。

索羅斯的分析主要針對金融層面及資本巿場,但他對全球化趨勢的洞見,其實同樣適用於解釋全球化如何衝擊其他政策領域。

主權國家「空洞化」

事實上,全球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影響,是主權國家出現「空洞化」(Hollowing-out)危機。以往,一個國家的政府,只要本身的制度沒有大問題,都能夠全權管理在它主權範圍內的大小事情,政令暢通無阻。但隨著全球化潮流勢不可擋,資金、物品、人口、訊息、以至病菌、軍事技術等,都能夠透過便捷的交通運輸及無遠弗屆的互聯網,瞬間轉移至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結果是大大削弱了主權國家的管治能力,引發政府權力「空洞化」危機。

索羅斯提到的,主權國家無力抵禦金融資本高速流動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正是國家權力「空洞化」的一個例子。但其實受到全球化衝擊的,絕不限於金融領域,幾乎所有的政策範圍都受到影響,令政府的管治難度大大增加。例如,跨國企業橫行及經濟一體化,令貨幣及財政政策的作用變得似有還無,削弱了各國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跨境人口流動頻繁,亦令主權國家在防範沙士及禽流感等傳染病散播時,難度倍增;網上侵權及下載活動猖獗,更加令各國以往建立的保護知識產權制度,變成形同虛設。

加強國際及區域合作

要解決主權國家「空洞化」的危機,正如索羅斯的提議,唯一方法是強化國際織及合作,透過建立全球政治體系及政策支援網絡,化解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衝擊。例如要有效控制傳染病的散播,除了要加強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範圍的協調,各國亦要建立完善的疫情通報網絡。全球化的出現,勢必改變人類社會過去數百年的運作規則,而如何發展相應的全球管治體系,正是當中的一大挑戰。

索羅斯雖然是一名大炒家,但他對全球化的敏銳觀察,實在比不少政治學及社會學學者還要出色。一匡大力推介索羅斯著作,除了因為他獨到的分析非常有參考價值,亦希望讀者們能夠從索羅斯的成功經驗,體會到建立全球視野、融匯政經知識的重要性──而這正是《筆.論天下》這個專欄的宗旨。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政經高人(上)


《筆.論天下》已推出了近三個月,我們這個打破傳統、將政經分析共冶一爐的專欄能夠維持至今,全賴各位讀者支持及編輯的包容。

不少朋友問一匡,這個專欄的定位如此「怪雞」,要在主流報章生存,可謂吃力不討好,你們三位作者何不索性各自開一個專欄,分開寫政治評論及財經分析?

的確,要令這個專欄運作暢順,當中困難實不足為外人道。但我們始終堅持這個定位,是為了帶出「政治、經濟及投資互相影響、不可分割」的理念,同時透過全方位的評論,讓讀者們同時掌握政經大勢。

事實上,現今政界及財經界的領導者,無一不是擁有全局視野、能夠同時掌握政經脈搏的精英。我的老友木石上星期介紹的美國前財長魯賓便是最佳例子,而我所鐘愛的大炒家索羅斯亦是另一個人版。索羅斯能夠在金融巿場呼風喚雨,固然有賴他出神入化色的投資技巧,但他對全球政局的了解及洞見,亦是他的成功之道。一匡曾經推介過索羅斯的《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今個星期會一併介紹索羅斯另外兩本鉅著,讓大家了解這位「政經高人」的睿智。

全球資本主義的不足

索羅斯在2000年及2002年分別出版了兩本探討全球化的專著:《Open Society: Reforming Global Capitalism Reconsidered》《George Soros on Globalization》。這兩本書連同1998年的《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堪稱是索羅斯的全球化三部曲。

扼要而言,索羅斯這套三部曲,主旨是分析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引發的危機,並探討當中的解決辦法。索羅斯指出,全球化現象最突出的部分是資本全球化,即金融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而國家經濟也越來越受到全球金融巿場及跨國企業的主導。根據索羅斯的分析,全球資本主義雖然在過去20年急速發展,但全球政治體系的發展卻一直追不上經濟全球化的速度。政經發展不協調的後果,是國際金融巿場的運作出現「無王管」局面,繼而引發全球經濟出現極端不穩,1997至1999年的金融危機便是明証。

強化國際組織及合作

索羅斯引用哲學家Karl Popper的「開放社會」理論(Open Society),明確指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夠解釋任何事情的「終極真理」,所以他嚴詞批評巿場原教旨主義者盲目相信巿場萬能的論調。索羅斯認為,全球資本主義不可能單靠巿場機制便可以有效運作,而必須透過加強國際組織及合作,發展相應的全球政治體系,才能夠在國家主權日漸式微的情況下,保障公眾利益及社會公義。

索羅斯對全球化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對我們可有啟示?明天續談。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味精港

食家葉一南慨嘆,香港餐館的食物質素每況愈下,連一味簡單的咕嚕肉也做不好。日勤雖不是食家,但亦發現近年想找好地方吃一頓晚餐,越來越困難。試想,香港人習慣出外用膳,街外菜味精又多,食物經過腸胃消化後,再經溝渠排出海港,維港的味精含量應相當高。

普遍食客對食物質素差,只有啞忍,反正沒有太多選擇,惟有抱怨店舖租金高昂,食物價格膨脹,食肆競爭激烈,借種種說法,將味精和劣質食物合理化,讓自己好過一點。

迎戰競爭降品質

其實港人今日面對的痛苦,在半個世紀前,同樣困擾嗜咖啡如命的美國人。二次大戰後,美國咖啡變成單一化商品。經過一段時間的併購,咖啡製造商的數目,只餘下數間大牌子,面對激烈競爭,咖啡商透過混入劣質咖啡替代品,逐漸降低咖啡品質,只要質素下降速度夠慢,咖啡商便可成功瞞過客人的味蕾。

推波助瀾的,還有超市和餐廳,他們以超值價的咖啡作招徠,超市不惜賣蝕本咖啡粉,因為他們知道,咖啡粉是客人必買的日用品,希望客人買超值咖啡之餘,順便多買其他產品。至於餐廳,大多奉送咖啡免費添飲服務,同樣視咖啡為順手人情。結果,超市和餐廳都集中採購劣等廉價咖啡,以降低不必要的負擔。

另外,在大戰服役的美軍,長期依賴即溶咖啡度日,戰後他們將這種「高科技」口味帶回國內,掀起美國人飲用即溶咖啡熱潮。飲即溶咖啡,方便省時,還帶點愛國情懷,但誰想到,製造即溶咖啡粉,所必須經過的特別處理程序,已經將大部份咖啡香味揮發,消費者打開咖啡罐的怡神香味,竟然是人造香劑!

消費者有權說不

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六十年代,消費者終於受不了劣質咖啡和即溶咖啡的煎熬,停止飲用咖啡,轉飲同樣含咖啡因的飲品──汽水。汽水之後風行多年,咖啡商一沉不起,直至七十年代,有人把心一橫,立志要做好優質咖啡,優質咖啡供應商才興起,孕育出星巴克及類似咖啡店,挽回美國人飲咖啡的雅興。

美國的咖啡故事,說明了消費者有權說「不」,消費者在短期內,可能對供應商降低品質行為感無奈,尤其市面上沒有太多選擇時,不過,這個困境最終會造就創新的企業,突破現有框架,帶來新局面。至於香港的飲食質素,食家的憂患,可能有待普羅食客來消解。

適逢拍檔任一匡新婚之喜,王老五的外膳生涯終於結束,一匡可享住家飯之口福了。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點解捐錢

蔡東豪新著《金錢之王II》,講述對沖基金經理的經驗,更加插一個額外驚喜,是有關家族資產管理的故事,主角是陳仰宗。

陳仰宗是恒隆集團(010)創辦人之一陳曾燾的幼子,亦是現任恒隆主席陳啟宗的堂弟。陳仰宗多年前放棄在外國的個人事業,返港管理父親的財產。相信這位「金錢王」是作者訪問的五位王者之中,最富有的一位,但偏偏又是最外行的。陳仰宗起初接手家庭資金管理,是由低班學起。

所謂「富不過三代」,原來不是一個中國人社會中獨有的現象,外國有研究提出大堆數據支持這個說法,富家子弟不易為。

專業基金經理管的是客人的錢,陳仰宗管的卻是兄弟姊妹的錢,壓力相當大。家族資金管理有兩種方式:一投資、二做善事。第一種是錢搵錢,第二種是派錢。

錢搵錢是日勤夢寐以求的搵錢方式,如果有若干億元,日勤會先放一部份在房地產,再買幾隻大藍籌,然後將餘下的錢,交給最聰明最敢博的對沖基金經理,爭取最佳回報。

陳仰宗的投資,並非一般人想像一帆風順,投資有賺有蝕,窮人富人皆然,更可惜的,是人的貪婪心,有時令富人忘記自己現有的優厚物質條件,而不懂知足,帶來不必要的煩惱,有時更因金錢傷害了與家人的感情。

行善可以培養親情

至於慈善,這種普遍被視為利人不利己的行為,在陳家是非常有價值的。原因是慈善,可能是維繫家人感情的各種途徑之中,金錢所能做到的最有效方式。

若日勤有幸拿天文數字的財產去做善事,可能是一件苦差,根本不知從何入手。

富人對行善卻有另一番玩味。行善策略可以分門別類,有定期的,也有針對個別事件,以及滿足家庭成員個人價值觀的。一家人齊心協力,由做研究、籌劃到執行,透過做善事來化解一家人的分歧,向共同目標進發。

四川地震慘劇,喚起港人關注,平時被指急功近利的港人,紛紛積極捐錢,原本是利人不利己的愚蠢行為,變成「份內事」。無論是出於同情心、愛國心或虛榮心,行善一定帶來良好的感覺,至少抵銷不良的感覺。陳仰宗的故事,令日勤大開眼界,培養親情,竟然也可以是行善的理由。這個理由是否富裕人家的專利呢?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白高敦的難題


一匡在之前的兩篇文章中,分別剖析了俄羅斯及意大利的政經形勢,今天就同大家跨越英倫海峽,探討英國的最新局勢。

今個月初的英國地方議會選舉,執政工黨大敗而回,連擔任了倫敦市長八年的利文斯通,亦敗於保守黨的約翰遜手上。白高敦第一次以首相身份帶領工黨出選便輸得如此難看,令他面臨黨內外的沉重壓力。

自97年上台後,工黨執政十年來一直順風順水。但白高敦接任首相後,工黨的政治行情卻急轉直下,是否意味英國局勢快將出現大變?工黨現時形勢的確嚴峻,但根據選舉法,白高敦最遲可在2010年中才舉行大選。換句話說,白高敦還有兩年時間重整旗鼓、扭轉形勢。要坐穩首相寶座,白高敦先要解決兩大難題。

經濟危機四伏

白高敦的首要難題,是次按危機可能引發英國經濟衰退。白高敦任首相前,曾擔任10年財相,一手帶領英國走過戰後最長繁榮期,但金融危機將為這個經濟奇跡畫上休止符。

不少分析指出,由於英國經濟偏重金融服務業,在這波全球信貸危機中,將比其他歐洲國家面對更大衝擊,而最新的經濟數據相信會令白高敦多生幾條白頭髮。首先在次按陰影下,樓巿自去年10月起已連續6個月下跌。樓價下跌難免影響消費信心,最新4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下跌到負38,創下自1992年貨幣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消費開支佔英國經濟比重近三分之二,如果消費意欲繼續低迷,將對經濟構成重大傷害。事實上,英國首季的經濟增長便只得0.4%,顯示衰退風險正大大增加。

壞消息接踵而來,但對白高敦來說,最致命是民眾對工黨政府的管治能力開始失去信心。信貸危機爆發以來,輿論都批評白高敦反應過慢、優柔寡斷。《金融時報》4月的民調便顯示,68%英國人對工黨政府處理經濟問題的能力「完全無信心」。這個民調相信會令白高敦寢食難安,皆因當年馬卓安就因為處理1992年的貨幣危機不善,被英國人質疑保守黨的經濟領導能力,就此埋下衰落伏線。白高敦有何法寶,可以帶領英國安然渡過經濟危機?

工黨疲勞症浮現

經濟問題固然不易處理,但更棘手的是如何解決英國人的工黨疲勞症。工黨自97年上台以來,已經執政超過十年,民眾開始對工黨長期執政表現厭倦,加上白高敦連番施政失誤,英國人浮現「不如換人做做看」的想法。所以自去年10月開始,工黨的民望便一直落後於保守黨。要解決工黨疲勞症,白高敦需要在政策及人事上展現新風格,否則難以挽回選民信心。

兩年後英國政經大局會否變天,就看白高敦能否解決這兩大難題了。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非一般財長

與一匡相交多年,方知這個「政治人」原來情迷索羅斯......既然政治人可以講大炒家,木石也來湊湊熱鬧,為大家介紹一位重量級政治家魯賓(Robert Rubin)。

魯賓是克林頓時期的財長,被譽為美國史上其中一位最出色財長。從9399年,魯賓主導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和財政部,由強美元政策到控制國家空前債務至推動自由貿易,帶領美國成功避過墨西哥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及俄羅斯債務危機。任內,美國經歷了史上最長的經濟增長期,及數十年來最低的失業率。

游走於政商界的全才

魯賓對美國經濟有多大貢獻?亦或只是時勢造英雄,歷史學家自有定論,不需在此多辯。木石想指出的,是魯賓一生傳奇,在短短數十年內,竟能在不同行業領域,均做得出色。

未有閱讀過魯賓自傳《In An Uncertain World》的讀者,可能以為他只是一名在高盛工作的炒家。其實,套利炒賣只是魯賓於高盛的早期工作,未加入高盛前,魯賓是一名律師,經過律師及炒賣等工作後,在高盛中後期,他已晉身管理層,在高盛工作26年,由投資部門的助理升至集團聯席主席。最後被克林頓邀請從公。

輕描淡寫的覆歷簡介,大家未必知道他的厲害之處。然而,若細心觀察,魯賓不但能游走於政商界,工作範疇更涉及專業、投資及管理,堪稱全才﹗

律師會計師等所以稱為專業,由於他們專注一個領域,懂得一些外界不知的學識。相反,成功的炒家,無不對各行各業有所理解,明白政經時事。不過,炒家普遍離群,這恰恰與管理工作相反,管理層要做的,正是鼓動周邊同事,統籌各部門,向公司目標進發。至於從公,則與商界更風馬牛不相及。商界講的是盈利、效率,目標簡單清晰。從政講平衡、公信力,重協商,不單止效率,從政的目標往往多元化。

盡吸四方知識

如何在看似類同,但實際工作性質大相徑庭(甚至矛盾)的領域皆表現出色?性格(及能力)分裂固然重要,但歸根究柢,正如魯賓所言,能掌握各家決竅都拜早年於哈佛耶魯大學時,對歷史、哲學、經濟、政治等思想性及跨領域的學科有深刻認識,這些軟性知識令他變成一顆海綿,吸收四方八面的硬知識,面對不同性質的工作,都得心應手。

魯賓在學時,與不同的同學切磋,思想上互相衝擊,建立了一套清晰的世界觀,對於我等「土炮」港大仔,只有乾羨慕的份兒。香港人即食文化太甚,連讀書也一窩蜂報讀工商管理,真正能廣闊視野的學科反而無人問津,學子們、各院校及政府,是不是時候該停一停,作個徹底檢討。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進軍意大利


港人熱愛足球,意大利班霸、「紅黑兵團」AC米蘭,在香港就有不少擁躉,不少人亦認識AC米蘭的班主貝盧斯科尼 — 這位曾經兩度出任意大利總理、掌控龐大傳媒帝國的商業大亨。

在4月舉行的國會大選中,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聯盟,大勝韋爾特羅尼的中左聯盟,成功在國會兩院取得大多數議席,令貝盧斯科尼得以第三度出任總理。貝盧斯科尼能夠贏得大選,主要是由於意大利人不滿前總理普羅迪的左翼政府,為了消滅財赤而大幅加稅,選民相信貝盧斯科尼較有能力解決意國的經濟問題。

經濟問題堆積如山

貝盧斯科尼再度上台,首要任務當然是振興經濟。近年,意大利經濟持續低迷,被譏笑為「歐洲病夫」。意國經濟連續兩季負增長,早前國際貨基金會便預測意大利今年的經濟增長只得0.3%,遠低於歐元區國家平均的1.4%。

意大利的經濟問題堆積如山,不少是結構性的「老大難問題」,例如基建殘舊、工會勢力橫行、國債高企(國債相當於GDP103.6%)、高稅收打擊投資意欲及生產力(稅收佔GDP比率達42%)、經濟競爭力不足(過分依賴紡織、造鞋等傳統製造業)。意國經濟積重難返,絕不是今天才出現。過去十多年,左派及右派輪流上台執政,每次都令選民失望而回,那些老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政局不穩難以改革

經濟改革之所以難於推動,很大程度上與意大利的政治及選舉制度有關。意大利國會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因此執政黨往往無法單獨控制國會多數議席,而需要與小黨合組聯合政府。這種政治格局令執政黨施政時舉步維艱,常常被小黨揪後腳,大大削弱政府的穩定性。戰後62年來,意大利便出現了61個政府,總理幾乎年年換人。

政局不穩,令執政當局忙於內鬥,無法凝聚足夠力量推動全面改革。例如2006年普羅迪贏得大選,他領導的9黨執政聯盟內部矛盾不斷,令普羅迪推動改革時阻力重重。最後更因為其中一個小黨突然倒戈,令普羅迪未能贏得參議院的信任投票,被迫鞠躬下台。

現時貝盧斯科尼的執政聯盟,除了他領導的自由人民聯盟,便包括了北方聯盟、全國聯盟黨等小政黨。要解決意大利的經濟問題,貝盧斯科尼必須正本清源,先行改革選舉制度、改變黨派林立的情況,否則他根本不會有足夠政治能量推動徹底的經濟及社會改革。

AC米蘭剛經歷了一個「四大皆空」的球季,不但在聯賽爭標失敗,歐聯亦在十六強出局。球場失意,貝盧斯科尼能否帶領他的「政界紅黑兵團」,在政壇扳回一城、為意大利大打爭氣波?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兄弟不和 關小股東事

新鴻基地產郭氏兄弟不和,替小股東說話的聲音在那裡?

日前,新地主席郭炳湘向法院申請禁制令,截停董事會會議,據報,董事會原定投票終止郭炳湘職務,事件轟動全城,傳媒以家族爭權的題材,細數郭家恩怨情仇,讓公眾來個道德大公審。

非執董角色模糊

誰是誰非,日勤不便妄加判斷,但希望指出的,這事件有別一般的家族紛爭。最大分別,在於新地是一家上市公司。董事會的決定關乎小股東利益,要了解小股東利益的保障,需看董事會架構。

董事會成員分為三類──執行董事、獨立非執行董事及非執行董事。執行董事的職責是統籌業務,他們多由大股東委任,難免關注大股東的利益。予以制衡大股東利益的,是另一類董事,就是獨立非執董。

獨立非執董多是社會上知名人士及專業人士。所謂「獨立」,指的是與大股東沒有利益關係,他們的職責是在董事會內發揮影響力,維護小股東利益。

至於非執董,他們沒有以上提及的獨立性,又毋須涉及執行上的範疇。換句話說,他們既是大股東的相關人士,又不用「落手落腳」去做。只提自己意見,但不用執行,自然毋須承擔失敗後果。他們的角色模糊。

自己人權力內鬥

上市規則有關企業管治守則的附錄,建議獨立非執董的人數,應佔董事會總人數至少三分一,新地董事總數為18人,獨立非執董卻只有4位,比重不足四分之一。新地非執董較一般公司為多,共有6位,攤薄了獨立非執董的影響力。

結果,新地董事會的決定,變成了自己人與自己人的權力內鬥。究竟郭炳湘的去留,對新地的盈利表現,是好是壞,則很少人理會。

監管機構一向對執董和獨立非執董,有清晰監管,但對非執董的監管較含糊。很多傳統公司,非執董多為退休老臣子,有他們坐鎮,當然對公司有好處,可以維持公司發展方針的延續性,但從新地事件上看,非執董制度弊端畢露。

「四叔」李兆基是新地其中一位非執董,他與新地的淵源很深。他同時是另一家地產公司──恒基地產的主席和大股東,日勤不去質疑四叔的個人誠信,但其身份出現明顯的利益衝突,非執董制度確實存在改善空間。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偽經濟學

經濟學有一條歪理,是大災難利好經濟。看電視新聞,有受訪問的經濟師評論四川大地震,就搬出這套理論,大地震有利經濟發展,日勤要告訴你的,是這個理論何等荒謬。

大地震有利經濟發展之說,即經濟學教科書也有提及的所謂「破窗理論」,此說意思是有好多樓房倒塌,便需要再建,於是便製造職位,而新建樓房的價值又可計入本地生產總值。

災難利經濟?

根據這個說法,你可以想象,經濟學家一看到四川的災情,毋不大聲叫好的情境。中國經濟學家更可以開香檳慶祝。這樣的場面說來令人心寒,難怪很多人認為經濟學家是只懂理性的冷血動物。

災難利經濟之說,不但冷血,而且是錯的,等於說我打腫你張臉,增加你的消費,促進跌打酒的生意,以提升經濟產值。如果這個說法說得通,那麼,要中國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升一倍,很簡易,不用等待地震或雪災,只須殺死一半人口就行。在數字上看,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立即倍增,但人的生活水平是否因此而改善?

答案是否定的。大災難導致人命損失、心靈和肉體的創傷,即使是最完善的保險服務,也不能百分百彌補這此不幸,更何況是缺乏保險服務的發展中城市和農村?

再者,很多設施被夷為平地,人民的生活定必大受影響,試問,一家人入住渡假村玩樂,與一家人入住醫院療傷,其在數字上反映的經濟貢獻,可能是差不多的,但實際生活狀態就有天壤之別。

還有,重建是有成本的,那學校倒塌,應該去教書的老師,被迫放下教職去做建築工人。地震之前,準備用來建設新橋樑和新公路的鋼根水泥,現在改為用於重建舊橋和舊公路。人力和自然資源因天災而重新調配,原本可以用於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的經濟活動,被迫順延。

先立新後破舊!

有論者說,大災難將一切推倒重來,有利革新,日勤認為,這是天方夜譚,在經濟學上,所謂「創造性破壞」,日勤稱之為「立新破舊」,意思是社會的前進,有賴人民持續的創意革新。日勤十分認同創意的重要性,但「立新破舊」有先後次序之分,不得弄錯,正確的次序是先立新、後破舊。而未有任何立新之前就破舊,結果只會是破舊而無新,四處頹垣敗瓦。

日勤說了這麼多,無非想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大災難荼塗生靈,令人民受苦,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說大災難利好經濟的經濟學家,只會令人輕視災難的破壞力和防治工作。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熊出沒注意


《筆.論天下》的宗旨是縱論政經大事,為了更加切合這個主題,從現在起一匡會不定期撰寫一些「Country Analysis」,從宏觀角度分析一個國家的政經大局。頭炮是今日介紹的俄羅斯。

俄羅斯新總統梅德韋杰夫上星期正式宣誓就任,前總統普京則改任總理,揭開俄國歷史新一頁。過去8年,普京厲行鐵腕管治,成功令俄羅斯走出谷底。梅德韋杰夫接任總統後,能否進一步帶領俄國重返世界強國之列?

雙頭馬車前景不明

普京任總統8年最重要的建樹,是扭轉了葉利欽時期政府積弱、局勢不穩的局面。普京大力打壓反對派及削減地方自治權,將權力高度集中於克里姆林宮,雖然被批評為反民主,卻穩定了俄羅斯的政局,為經濟發展鋪平道路。

未來俄國要繼續保持政局及經濟穩定,端視梅德韋杰夫及普京的「雙頭馬車」領導模式能否運作暢順。表面看來,梅德韋杰夫是普京欽點的接班人,兩人既是同鄉、又是校友,長期合作無間,加上普京的統一俄羅斯黨在國會杜馬佔有絕對多數,未來4年施政可望暢通無阻。

可是,「雙頭馬車」的格局始終潛在太多未知風險。現時兩人的分工並不明確,加上俄國政治並不制度化,雙頭馬車出現矛盾的機會不容抹煞,何況歷史上實在有太多「太上皇」與「接班人」反目的前科。雙頭馬車的模式實在為俄國局勢帶來太多的問號及變數。

經濟單元風險不少


經濟方面,俄國面對的問題也不少。98年俄羅斯受到金融危機衝擊、經濟瀕臨破產。但普京時來運到,接任總統後便遇上商品巿場的超級大牛巿,令天然資源豐富的俄羅斯經濟霎時間大翻身。現時,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已經成為俄國的經濟支柱,佔GDP的比率由99年的12.7%,大幅增加至31.6%,相關產品更加佔俄國整體出口的8成。

俄羅斯能夠重現大國風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原材料有價。一如現時的中國,俄羅斯的穩定建基於持續的經濟增長,但俄國的經濟結構卻遠比中國單元化,意味當中的風險及不穩定性極高。一匡不是石油專家,無法預知商品價格會否長升長有,但俄羅斯要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長遠之道始終是推動經濟多元化、振興疲弱的製造業,否則一旦商品巿場逆轉、經濟增長無以為繼,積存的矛盾(貪污問題、貧富縣殊等)便會爆發。

由此可見,過去8年締造「普京之治」的兩大支柱──政局穩定及經濟增長,似乎都出現了新的變數及風險。俄國這隻「北極熊」能否在新總統梅德韋杰夫的帶領下重拾昔日風光、再度叱吒風雲,套用一匡偶像林行止的一句口頭禪,現階段我們只能夠「疑中留情」吧。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重整旗鼓 重新上路

投資市場潮起潮落,管理層一個錯誤決定,輕則影響中短期股價表現,重則涉及公司存續、控股權易手。就好似鴻興印刷(450),該公司上周宣佈,配股與私募基金CVC,完成配股後,任氏家族的控股地位將被CVC所取代,僅為第二大股東。

鴻興印刷在印刷行業具領導地位,公司在92年上市,主要從事彩盒印刷和瓦通紙箱的印製,是香港上市印刷商中,盈利最多的公司。然而,何解一間如此良好的公司,大股東竟需以控股地位來換取私募基金的資金?

借錢擴產成罪魁禍首

與眾多工業股一樣,原材料價格上升對鴻興的營運造成極大的挑戰。面對如斯情況,工廠通常只能有三條路可行,一是關門大吉,二是提升產品檔次並加價以抵銷成本壓力,三是擴大產能,降低平均成本以維持競爭力。鴻興選擇了第三條路,亦是最多本地上市公司所採取的手法──擴產。

本來資金充裕,擴產亦不是問題。不過,鴻興大幅擴產的0506年,正是各類成本急升的時期,毛利率下滑,造成原本新工廠的回本期大幅拖長。而且,新業務的開拓,亦需要更多的營運資金。戰線拉長,令本來充裕的資金變得緊絀(由淨現金1億至2億變為淨負債3億至4億),在左支右絀的情況下,公司於06年發行可換股債集資,本來如能以換股價6.76元成功換股,鴻興的財政狀況可立刻轉好,可惜事與願違,股價長期低於換股價,未能發行股票集資。

可換股債未能換股,意味公司需要在3年後還清7.5億的借款(未計利息)。最糟的是,鴻興的盈利及毛利率持續下滑,一沉百踩,股價由5元跌了差不多一半,於工業股低迷的境況下,集資已變得非常困難,就是在這一環境下,大股東才被迫成為第二大股東,集資以換取公司資金。

捨大股東位保公司營運

面對大股東地位與公司資金的取捨,任氏選擇了後者,並繼續帶領公司接受挑戰,勇氣可嘉。鴻興擁有強大的生產規模,生產技術亦領先同行,客戶網相當廣泛。集資過後,公司能完全還清銀行債務及贖回可換股債,應無後顧之憂。最重要的,管理層誠實可靠。木石多年與任總會面,他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並解釋公司如何將問題逐一解決,事後看來,全部兌現,只是市場環境實在比想像中還要差!

然而,正如木石所言,鴻興根基穩健,公司剛贖回可換股債及開始減債,管理層可以集中精神,解決公司餘下的營運問題。任總,是時候重整旗鼓,重新上路,帶領股東再創高峰。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受軟唔受硬


奧運聖火離開港澳後,正式在內地展開傳送之旅。聖火在歐美傳遞時,飽受老外「欺凌」,到了中國境內,則是一片歌舞昇平。

北京的如意算盤,原是透過辦奧運向外展示改革開放成就、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但奧運聖火在海外的「奇妙之旅」,引發了西方的「反中國潮流」,辦奧運由好事變壞事,中國政府自然歸咎歐美刻意針對。但一匡想,當中原因恐怕並非如此簡單,事件實際上突顯了中國現時改革路線的局限。

改革開放的局限

要尋找答案,不仿翻一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oeseph Nye的經典著作《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Joeseph Nye指出,一個國家的實力可以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前者是指利用軍事和經濟力量,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服從自己;而後者則指透過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等,感召別國歸順。一句話,要在國際舞台發揮影響力,不能夠單靠硬實力來「以力服人」,也要發揚軟實力「以德服人」。

套用這個理論,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其實主要是增強了國家的「硬實力」:中國GDP快速增長,外匯儲備豐厚,顯示國家的「經濟硬實力」越來越強;同時,中國的「軍事硬實力」亦與日俱增,軍備急速現代化,導彈及太空技術穩佔世界前列。

問題是,中國的「硬實力」雖有長足進步,「軟實力」還是遠遠落後於歐美,結果往往在輿論上陷於捱打:無論你的立場如何,都必須承認一點,就是歐美的民主自由、巿場經濟等制度及價值觀,至今仍是主導全球的意識形態,是大部分國家的學習對象,因此西方能夠佔據道德高地、牢牢操控國際輿論的話語權。相反,中國的威權體制、差勁的人權紀錄等,卻令北京背負難以洗脫的「政治原罪」。

推動「北京共識」

今次的聖火事件,應該令國家領導人有所啟發,了解到現時改革路線的局限。只要中國的制度、價值及文化仍然被外界視為落後、負面及野蠻,「硬實力」的增長不但無法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及形象,反而會令「中國威脅論」更加甚囂塵上。

中國要真正崛起,增強「軟實力」是當務之急,而領導人手上也不是沒有籌碼,就是所謂「北京共識」。以往,歐美國家一直鼓吹所謂「華盛頓共識」,簡單來說就是經濟自由主義,強調自由貿易、開放巿場、減少政府干預的經濟發展模式。但中國過去二十年的改革經驗,卻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成功道路、帶出一套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堅持「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改革、在逐步引入巿場經濟的同時,強調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規劃及調控。要提升國家的軟實力,中國政府應該努力推動制度創新、不斷豐富「北京共識」的內涵,讓「中國模式」成為全球模範,才能夠抗衡西方的文化霸權。

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國的利益變得千絲萬縷,出現大規模戰爭的機會越來越少,經濟及軍事「硬實力」已經不再像上一個世紀那樣舉足輕重。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受軟唔受硬」的年代,中國必須趕上趨勢,在加強「軟實力」上痛下苦功。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創意報業

最近有報販宣佈聯手加價,之後又取消行動,令人關注香港報業的生存空間。報業走下坡是全球趨勢,以美國為例,受到互聯網科技、經濟周期,以及讀者口味變化等三面夾擊,美國500多份主要報紙的銷量及廣告收入,均持續下跌。互聯網的普及,不單成為報紙的免費替代品,其傳遞資訊的速度,也較報紙更快。另外,近期美國經濟步入衰退,除了經濟狀況影響報業收入之外,信貸緊縮亦令一些大股東投資意慾大減,甚至變賣部份資產套現。

報館面對形勢險峻,紛紛急謀對策。《紐約時報》加強了報紙與互聯網的連接。有家地區性的報館,更要求各個記者,兼顧管理其網上版的內容。財力較雄厚如報業大亨梅鐸旗下的《華爾術街日報》,則加強了國際版及財經版內容。在艱難的經營環境下,肯求變的報館也不乏贏家。贏家當中包括兩份費城的報紙,同由一位前公關主理,他特別鑽研廣告速銷策略,最近拉壟銀行客戶,贊助一個財經專欄。

客戶以股換廣告

與全球趨勢背道而馳的,有印度報業,過去幾年生產有增無減,由04年開始,報館在開源方面創新,接受廣告客戶多元化的付款方式,除了現金,還可以以股票結賬。換言之,報館收取客戶發行的股票,作為廣告報酬。例如一個服裝新品牌,計劃作長期推廣,但缺乏資金,便透過以股換廣告的方式,向一間報館出售其股份,以取得廣告版位。

這種以股換廣告的方式具爭議性,有人擔心這樣會損害報館的公信力,甚至有利益衝突之嫌,試想,報館收了客戶股票,會否因此而刻意唱好公司以催谷股價?

借鑒外國闢新路

答案是有可能的。但日勤認為,這種私相授授,置讀者利益不顧的做法,即使以傳統的現金方式結賬,也不能杜絕。反而,以股換廣告也有好處,就是為廣告客戶提供多一個付款選擇,對高增長的公司帶來方便,既發揮資本市場的功能,亦降低企業在報紙登廣告的門檻。

以股換廣告也為報館帶來新財路,減低其收入來源依賴報價的程度,讓報價得以下調,《印度時報》只售2.5盧布,兌換港元約為5毫。報價低,也大大刺激報紙需求。

同樣面對激烈競爭的香港報業,可借鑒外國報館的創意和求變精神,他們不再鑽死胡同地只看單一市場。他們的市場定位,考慮到資訊科技的發展對閱讀習慣的影響,並探索與商業環境及金融市場的配合,所能發揮的優勢,以建立自己在整個資訊服務業之中的增值角色。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無牙老虎的作用


政府發表諮詢文件,建議制訂跨行業公平競爭法。

學術界對競爭法一直有兩派意見:一派是巿場原教旨主義者,認為自由巿場下的壟斷只是短暫現象,因壟斷帶來的高利潤會吸引新經營者加入、打破原有壟斷局面,所以反對競爭法,認為巿場可自行調節、毋須政府干預;另一派則認為巿場不可能透過自行調節打破壟斷,主張制訂競爭法,由政府扮演「球證」,確保巿場運作暢順。

無論誰對誰錯,現實是已有逾100個國家制訂了競爭法,反映透過競爭法維持巿場秩序,已是國際共識。香港是唯一尚未有競爭法的發達地區,以往就曾出現不少「疑似」壟斷及反競爭行為。政府現時建議的競爭法,到底能否打破巿場壟斷、杜絕反競爭行為?

競爭法兩大缺撼

將政府的立法建議、與其他國家競爭法比較,就會發覺「港產競爭法」有兩大缺撼,根本是無牙老虎。

首先,大部分國家的競爭法(例如美國及歐盟),除了禁止反競爭行為,更重要是規管企業的收購合併、避免出現「壟斷巨無霸」。相反,港產競爭法只涵蓋反競爭行為,不會對企業的收購合併設限。這種半桶水的立法建議,能否真正杜絕巿場壟斷,令人懷疑。

其次,歐美國家的企業如被裁定違反競爭法,要負上刑責,罰款可達數以億元。可是,違反港產競爭法的企業只會被民事起訴,最高罰款僅1000萬,對大企業可謂九牛一毛,可以有多大阻嚇力,真是天曉得。

政治意義大於一切

既然港產競爭法實際作用有限,政府為何仍要大費周章?原因很簡單,政府推行競爭法不是真的為促進競爭,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政治計算。

過去十多年,社會要求訂立競爭法的聲音一直存在,但政府視而不見,直至05年曾蔭權上台,才在首份施政報告上為競爭法開綠燈。為何曾特首一改政府以往立場,提出引入競爭法?

以往董建華政府其中一個為人詬病的地方,是與大商家走得太近,故不時出現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指控。曾蔭權上台後要展示管治新風,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保持與商界的距離(至少表面上),而要為政府營造一個較中立的形象,有甚麼會比引入競爭法更具象徵意義?但香港畢竟是商人主導的社會,政府提出的競爭法必須溫和一點,以免引起商界激烈反彈,於是只好搞一條無牙法例、虛應一下。有了這條無牙競爭法,將來就算再有官商勾結的指控,政府大可振振有詞宣稱:「政府決心維持公平競爭,制訂了跨行業競爭法……」。

這條「表面經濟、實質政治」的競爭法再次告訴我們,政治及經濟分析又怎可能分開?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價值投資原教旨主義

對於眾多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信徒,林行止上周對資本主義的反思,可謂當頭棒喝。經歷過左傾及文革的一輩,可能一輩子都痛恨社會主義、認為共產政權只會破壞經濟發展。相反,在香港經歷了黃金30年的,自是資本主義的追隨者,深信自由市場萬試萬靈。然而,正如我的老友一匡所言,綜觀過去百多年的世界史,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互相交替,當一種主義的陋弊被那一代人厭惡,另一種主義便興起,周而復始。

盲目追隨易失方向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好處壞處,已被討論了超過100年,不需在此多講。只是木石想指出的,世上一切的主義,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人類福祉,換句話說,這些主義都只是工具,不是目的。盲目地追隨其中一方,只會令自己視野狹窄,迷失方向。

政治經濟如是,投資亦是同一道理。當今世上,由於股神畢菲特因價值投資而成為全球首富,價值投資被捧為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彷彿整個市場運作都以價值為基礎,然而,事實真的如此?

價值投資的原理,認為每盤生意都有它自己應有的價值。就好似一間茶餐廳,如你知道它值200萬元,便不會以50萬元放盤,同一道理,如你明知該股值10元,亦不會以2元沽出。投資股票就跟投資於一盤生意一樣,只是股票於每個交易日都有一個價,如果茶餐廳亦是上市公司,它亦會有一個價,股票市場有趣之處,在於這個價波動不停。雖然茶餐廳只值200萬元,但於股票市場,茶餐廳的價錢卻可以由50萬升至1000萬,聰明的價值投資者便會於50萬元買入該茶餐廳並在高於200萬元時沽出。


廣闊胸襟不再迷信

理論如此,實際的情況卻可以很復雜。就以廣船國際(317)為例,造船廠的定單一向十分透明,亦即是說,船廠的盈利可預測性亦很高,理論上應該很容易判別它的價值,但它的股價卻如過山車般,該股自06年初於1.5元開始上升,於最高時達68.5元,升了44倍,然後又於半年內跌回14元,究竟1.5、6814元才是合理價值?木石不是造船廠的專家,不想在此獻醜。木石只想指出,價值投資只能大概算出一個合理價,實際股價可以較合理價偏高(或低)、大為偏高、極度偏高以至瘋狂地偏高,股價不合理的時間亦可以經年累月,背後的原因,自不是單憑價值投資所能解釋。

與政治經濟一樣,投資從來都不是自然科學般計數便可以。價值投資倚重的盈利,極其量只是眾多變數之一,其他如投資者情緒、資金流向以及趨勢的方向等都同樣重要。

「不是價值投資,便等於投機」,若大家對投資的定義是那麼窄,便如索羅斯所指,盲目信奉市場的「市場原教旨主義」信徒般,犯了極大錯誤。廣闊胸襟,不要再迷信「價值投資原教旨主義」。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向左走、向右走


有香江第一健筆之稱的林行止先生,上周在《信報》專欄上宣佈改信社會主義,震撼本港知識界。全文如下:

「筆者對過去理直氣壯地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頗生悔意,因為看到了太多不公平手段和欺詐性活動,而一些本以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則經不起現實考驗(比如價高必然使產量增加促致價格回順)……。筆者真的希望中國不要徹底走資,社會主義的確能夠維繫社會公平,中國若能定出一套在『向錢看』與社會公平間平衡發展的政策,中國的崛起才對提高人類福祉有積極意義!」

兩套主義互補不足

林行止是一匡最尊敬的評論家。幾十年來,林行止大力捍衛資本主義,今天卻表示巿場經濟並非萬能,社會主義較能平衡國家發展。從「大歷史」角度看,林行止打倒昨日的我,標誌世界潮流再次由「右」向「左」轉。

一直以來,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被視為兩套水火不容的意識形態。但過去百多年的歷史實踐卻剛剛相反,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實際上可互補不足:資本主義能夠激發生產積極性、推動經濟繁榮,亦帶來貧富差距和資本壟斷。相反,社會主義「大鑊飯」制度效率雖低,但政府適度干預卻能避免社會發展失衡,以「社會公義」的價值平衡巿場「優勝劣敗」的森林法則。

過去百多年歷史,正是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取長補短的故事:當資本主義過度發展導致百弊叢生時,社會主義的思潮便會興起;當國家干預發展到極端時,自由放任的思想又會成為主流。

新循環即將展開

1929年,大蕭條引發全球衰退,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宣告破產,美國總統羅斯褔為拯救面臨崩潰的資本主義,推行「新政」,以政府「有形之手」調控巿場經濟。羅斯褔新政開啟了政府干預時代,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借鑑社會主義思想,開創「褔利國家」制度。但政府干預無遠弗屆,卻帶來官僚架構膨脹、經濟增長停滯的弊病。

結果到了80年代,歷史潮流出現轉向,列根及戴卓爾夫人推動私營化革命、拆散褔利國家制度。列根革命帶領歐美重新向「右」轉,之後是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自由貿易快速增長、跨國企業橫掃全球、金融資本雄霸世界,資本主義巿場經濟成為全球典範。

全球化及巿場開放雖然帶動了不少國家經濟發展,但物極必反,隨之而來是急速的兩極化:在全球範圍,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的不平等日益擴大;在國家範圍,富人與窮人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現時,全球化已引發嚴重社會失衡危機,歷史再一次走到轉角處:追求社會公平的聲音與日俱增、左翼思想正在回潮。林行止走在時代之先,提出以社會主義平衡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預告世界潮流快將進入新一輪的循環。

政經潮流循環往復,時而向左走、時而向右轉,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大勢。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寶礦力與石油

有次參加遠足籌款,汗流浹背的日勤,來到平時杳無人煙的沙灘,找到一間小士多,發現在市區便利店只售8元的健康飲品,小士多竟索價14元,為甚麼那麼貴?答案與供求有關。在遠足活動當日,對飲品需求大,但飲品供應受地理限制,那個沙灘遠離馬路,運輸要靠工人登山涉水。昂貴的價格會否吸引新供應者加入競爭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這個供應受限制的情況下,價格高企是合理現象。嘿!14元一枝飲品,以同等份量計,比120美元一桶石油更貴,石油高企對社會的影響甚廣,近期石油價格急升,備受關注。

限制供應價格上升

有論者早前推斷,石油價格高企應為短暫現象,所持理據是,高昂的價格,將吸引油商增加開採,供應得以提升,價格自然回落。可惜,近期油價趨勢,與他們的期望背道而馳,更不斷挑戰新高。

論者大跌眼鏡的原因,是他們忽略了供求關係上一個基本原素,那就是供應的自由。石油與小士多的健康飲品一樣,面對供應限制,分別在於限制的源頭,飲品供應受交通阻隔,石油供應受政府限制。

全球石油供應,近六成來自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前蘇聯成員國。根據一項調查,油組和前蘇聯國家的石油蘊藏量,佔全球四分之三,油組代表大部份中東國家的利益,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透過限制石油供應,托高油價,前蘇聯國家的石油企業,受政府控權股以及高稅率限制。

2004年,俄羅斯及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波利維亞和厄瓜多爾,分別將國內的外國石油利益國有化,石油價格便從那時起攀升。

干預市場投機猖獗

政府的行為,並非由市場主導,而是受政治因素影響,包括執政者的權謀,以及國際關係等因素,於是高油價未能引發供應增加。

長遠來說,石油碪探技術亦受到政府限制供應的因素影響,缺乏進步的誘因。至於,提升應用技術以減少石油需求,也受政治因素影響,例如美國耗用大量軍費控制中東石油資源,卻未有改善本土的民用運輸系統。

有論者說,近年油價上漲是投機活動所致,而自由市場就是助長投機者貪婪的元兇,他們主張社會應限制市場的自由,以遏止油價。日勤問,小士多老闆賣的飲品,價格比石油更貴,是貪婪嗎?

日勤不認識他,不知道他的為人,但可以肯定,是這位老闆如果在遍佈便利店的市區,賣同樣的飲品,價錢不可能那麼高。同樣道理,投機活動猖獗,原因是供應限制,市場受干預。

油價高企,並非自由市場的禍,反而是市場不夠自由所致。社會如忽略這點,只將石油高企訴諸道德批判,實為本末倒置。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國王的新衣


今日,香港市民將見證一項歷史盛事──不是奧運火炬傳遞儀式,而是「國王的新衣」巡遊。

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中,國王穿上自己以為是只有聰明人才看得見的「新衣」出巡。今日,來自政商權貴的火炬手,代表香港傳遞火炬,他們所高舉的,除了奧運火炬,還是另一支只有聰明人才看得見的權杖。

這個巡遊全程由電視直播,港府事先拒絕異見人士入境,再用三千警力沿途謢送,走遍港九新界,觀眾將會看到一個表面上和諧歡樂的場面,相信示威人士連上鏡的機會也沒有。喜氣洋洋之餘,更重要的,是觀眾能看見巡遊的主角,一個個舉起火炬,勇往直前。

自由行並非中央恩賜

一直以來,火炬象徵奧運精神,但此時此刻,火炬象徵的,是中央政府,對火炬手個人的信任。奧運聖火傳遞經過重重波折,終於回到中國的土地,香港的中、老年火炬手唔怕無姿態,都要夠實際,你途中展示西藏獨立標語,就有負中央所托。

這種信任,傳遞火炬的權貴有了它,多麼的棒,多麼架勢。香港權貴自以為手執與中央政府溝通的特權,今日的巡遊,日勤想,就是對這種特權的盛大展示。在這個變了質的接力跑,運動員的火炬手,便成了配角。

中國大陸對香港的好處固然多,但日勤希望,你看清楚現實情況,切勿被花多眼亂的巡遊混淆。大陸對香港的好處,不是中央官員的恩賜,而是中港同胞,共同努力的成果。內地遊客來港自由行,被政府說成是中央政府的禮物,其實是一個個大陸同胞,用腳投票,表態支持香港是名符其實的購物天堂。

國企來港因建全制度

大型國企來港上市,原因是多年來,香港建立了良好的金融制度和配套設施,即使沒有政府背景的民企,也照樣以香港為上市的首選地。今日港人引頸以待的資金自由行,以及剛起步的境內機構合格投資者制度,也不是社會福利,甚麼派糖優待,這些資金是同胞多年累積財富,香港金融業具優勢,便成為這些資金的適當投資地。

香港工廠北移,以至港人北上消費,更不在話下。中港經濟的互惠互利,是每個中港同胞的互相交流和信任的成果,並非這班擁有特權的火炬手,開心過後,為港人向中央官員多說幾句好話,可以做到的。中港近年的經濟成就,更談不上是他們向中央爭取糖果的功勞。今日,你可能由他們喜歡,霸佔其他人傳遞火炬的機會,出發點都是希望香港好,可是「國王的新衣」這個美麗的誤會,被人識破是遲早的事。

分類